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农业工程科技支撑的主力军


    科技创新平台以农业部生物质工程中心建设为切入点,整合集成生物质利用、农村能源农业环境保护、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的工程技术研发与推广等功能,积极组织开展院内外联合研究和集成技术研究,在国内外形成有影响的学科领域,研发出具有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及综合性、集成性、工程性的应用成果。

    工程集成平台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主要集成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承包、工程管理等业务,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服务,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十一五”期间,农工院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部948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50余项,争取科研经费1.2亿元,是“十五”时期的4倍,通过鉴定科研成果11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组织承担和完成重要农业工程咨询、农业工程设计与监理及农业工程建设项目1000余项,完成了一大批农业产业与新农村建设规划、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初步设计、项目评估等项目,咨询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宽,工程技术集成水平显著提升。2008年“5·12”汶川地震后,农工院及时组织专家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业受灾情况评估,召开灾区重建规划研讨会,派出专家组赴四川地震灾区指导灾后农业重建规划工作,受到农业部和四川省政府的好评。农工院还承担了我国援助非洲的全部14个农业示范中心项目的设计监理,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商务部、农业部和项目实施单位的好评。

    人才培养成绩显著

    多年来,农工院坚持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不断加快人才培养和科研团队建设,引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农业工程科技人才。全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19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92%,具有高级技术职称92人,博士32人,硕士72人,研究生以上学历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7%;有25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7人被授予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被授予中华农业英才奖;有国家注册咨询工程师近40名,各类专业注册持证达80多人次。2006年农工院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招录进站博士后13人。如今,农工院已经拥有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整体素质较高的农业工程技术专业队伍。

    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

    多年来,农工院党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抓好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教育,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自1996年以来,农工院连续多次获得中央国家机关和农业部系统“文明单位”称号,先后获得农业部工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称

    号,2005年获全国总工会“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并涌现出了一批先进模范人物,许多同志获得国家和有关部门的奖励和表彰。朱明院长2008年获得中华农业英才奖;赵立欣同志被评为农业部“巾帼标兵”和“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女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并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继往开来再铸辉煌

    经过32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近10年来的快速发展,农工院作为农业工程科技国家队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农工院的发展和成就,得益于党和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党和国家领导、农业部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早在198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同志就专门听取过农工院领导和科技人员有关太阳灶研发的情况汇报。2009年,回良玉副总理在给农工院30周年院庆的贺信中提出:“(希望农工院)以发展壮大我国农业工程事业为己任,树立远大目标,勇攀科学高峰,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农业工程科研机构,不断提升农业工程科技创新能力,为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出更大的贡献!”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工院实现科学发展再创辉煌业绩的重大机遇期。从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大局出发,立足自身发展现状,农工院提出了“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一个主题,构建两大体系,完善三大平台,加快四大基地建设,实现五个目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工程 农产品加工 农村能源 设施农业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