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黄淮海麦区扛住了“冬春旱”


黄淮海麦区扛住了“冬春旱”

  □□

  本报记者余向东

  黄淮海地区主要指冀鲁豫三省,苏北、皖北等地,牵及京津晋,是我国传统的小麦主产区、重要的北方粮仓。去年秋季到今年春季,黄淮海麦区经受了大旱连旱,冬小麦整个生长期都在与旱情抗争。在漫长的僵持与博弈之后,终于收获金黄一片,开裂的土地变换成绽开的笑脸。

  天大旱,地喊渴,人着急

  今年春节,赶上个暖冬,天气晴朗,黄淮海麦区老百姓的心头却是又阴又冷,因为麦田正干得冒火。

  2月6日,正月初四下午,山东省嘉祥县老僧堂乡农民王海云站在自家的麦田里,抓了一把看起来还有些绿色的麦苗,一搓就粉碎了。

  整个齐鲁大地,许多地方田地龟裂,有的麦田裂缝深达十多厘米、三四厘米宽,大量麦苗露出枯黄。与此同时,河南、河北一些重旱区的农民,面对记者的摄影摄像机镜头,揪下几株麦苗,点火就着。

  黄淮海麦区的旱情相当严重。当北方地区第一场小雨雪2月9日姗姗到来时,各地报出一组旱情数字:山东省秋冬春三季连旱,140余天没下过透雨,旱情达到建国以来的极致值,气象干旱开始转向农业干旱;安徽淮北市131天没有降雨,遭遇60年最重旱情;河南郑州118天无雨雪;北京市创下60年首场降雪的最晚纪录。100多天的干旱不是尽头,真正的一场透雨,一直要等到二月下旬。

  持续旱情催生恐慌心理,小麦等粮食价格应声看涨,“部分麦区将会绝收”、“小麦减产已成定局”等等传言、谣言开始在网上传播。

  中国气象局的专家指出,“气象干旱”与“农业干旱”有很大区别。气象干旱主要考虑自然降水的问题,如果某个时间段的降水量明显低于常年平均水平,就遇到了气象上的干旱;而农业干旱是根据土壤墒情判断的,是指农作物由于长期缺水导致无法正常生长而受损。如果措施得当,气象干旱不一定会导致农业干旱。就是说,“大旱”不一定就酿成“大灾”,还要看具体的墒情、苗情、农情。

  正月初五,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来到河北吴桥县曹洼乡查看麦情,嘱咐当地干部群众要适时抢浇返青水。

  随行的农业部小麦专家组赵广才研究员告诉农民,气温正在回升,争取正月十五后抢时间浇地。

  难就难在,眼瞅着麦地喊渴,却不敢浇水;因为气温不够,贸然浇灌反而会冻伤冻死麦苗。春节前后,农业部密集发布的抗旱通知中,一再强调“周密部署、科学抗旱、分类指导”,还采用了许多技术性表述,例如“立春前,抓住气温回升(日均气温稳定在3°C以上,中午最高气温5°C以上)的间隙,于中午前后小水细浇;立春后,全面发动农民抗旱浇灌,力争在2月20日前对受旱麦田普浇一遍水。”

  “七分种,三分管”,分分到位

  面对严重旱情,小麦技术专家们虽然着急,并未特别惊慌。

  赵广才说,黄淮海麦区的小麦生产中,干旱是重要的限制因素,不断更新优良品种,通过抗旱基因的导入获得高产抗旱品系,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2003年起筛选推广的主导品种有郑麦9022、新麦18、周麦18、济麦20、烟农19、石家庄8号、扬麦13等,去年又着重推广矮抗58、郑麦366、周麦22、济麦22等新一代品种。一大批的优良品种,分别具备了高产优质、耐干旱、抗倒伏、抗病虫害等品性,为小麦高产稳产提供了必要支撑。

  所谓农业生产“七分种、三分管”的“种”字,应该理解为两重含义:既要选好“良种”,又要保证“播种”质量。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认为,去年秋末,我国冬小麦主产区的降雨量较多,麦播时土壤底墒普遍充足;充足的底墒和麦播时晴好的天气,使得大部分麦田做到了适期足墒播种。加之去年秋冬播的整地播种质量普遍提高,绝大多数麦田苗全、苗齐、苗匀,基本苗数充足,为保证后期足够的成穗数奠定了良好基础。农谚“麦收隔年墒”就是这个道理。

  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告诉记者,黄淮海麦区小麦播种面积2.6亿亩,其中水浇地近2亿亩,旱地比重小。由于水浇地在越冬前浇足了越冬水,加之其他技术措施,发挥了良好的抗旱防寒作用,有效地缓解了旱情。今年水浇地麦田产量增势较为明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干旱 冬小麦 水浇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