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跨区作业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


跨区作业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

  农机保有量持续增长客观上造成了传统小麦跨区机收市场空间的不断压缩。而受油价、人工费、机械配件价格上涨和保有量大增等诸多因素影响,今年小麦跨区作业麦收市场情况会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如何实现跨区作业效益最大化?近日,笔者对山东诸城、莱州两市的部分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进行了调查。

  “遍地是金

  ”的年代已成历史

  数量不断增加的小麦收获机,有力冲击着小麦跨区机收市场,过去那个“遍地是金”的年代已成为历史。为此,在逆境中找准市场定位显得尤为重要。

  “我跟随农机局组织的大规模农机跨区作业已有十多年,在长期跨区作业中掌握了很多经验,也抢占了十分有利的小麦机收作业市场。”莱州市夏邱镇郭家村农机手王京进说,“今年我们仍然去济宁进行作业,因为我多年一直在那里收割,这些客户去年就订好了,只需履行合同,不需要为客源担心。”

  跨区作业要依靠农机合作社的群体优势,不能搞单打独斗。精心设计好作业路线图,使机械流动合理化、收益最大化、服务优良化、转移快速化。

  “组团跨区,可以相互照应,合作社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机械优势和技术优势。而且,合作社对机械作业水平有严格要求,特别是要做到严格执行收获留茬高度和秸秆切碎长度等作业标准,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这样,农民当然欢迎,以合作社为基本单位组团跨区作业仍然会有市场。”被山东省农机办命名为“明星跨区作业队”的诸城市兆星农机专业合作社跨区作业队队长马兆星说。

  尽管跨区机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马兆星和他的搭档们外出作业的意愿仍然很强。调查发现,跨区作业队维系和开拓属于自己固定的客户已成为普遍做法。

  新机具是抢占

  “制高点

  ”利器

  “装了小麦切碎器的联合收获机,在外地收小麦时农民都抢着用,平均每台车一天能收80多亩

  小麦,收入达4000元,而没装切碎器的联合收获机,外出跨区作业时只能当替补队员,坐冷板凳了。”这是诸城市大多数机手的肺腑之言。

  近几年,诸城参加跨区作业的小麦联合收获机80%都安装了小麦秸秆切碎器,仅去年全市就新增小麦秸秆切碎器300多台。小麦秸秆切碎器已成为机手跨区作业的“金字招牌”。

  另外,购置适合平原地区特点的大型先进收割机也成为跨区作业机手的首选。“去年,我在跨区作业时就发现,老收割机50元一亩没人用,新机器70元一亩农民排成队。”莱州机手郑春华过去一直是靠一台老式福田收割机参加跨区作业,虽然收割的技术没有问题,但“武器”不如人,收益甚微。今年,他投资16万元购进了一台新式收割机,具有收割速度快、切碎效果好、粮食损失率低等特点,很受农民欢迎。

  缩小“作战半径

  ”降低风险

  合理规划跨区作业半径,避免长时间、远距离的外出跨区日

  渐成为新趋势。许多老机手认为,合理的跨区半径是250公里一站,因为大致每增加100公里,小麦就晚成熟一天,这样的距离,几台车一个晚上就能到达,也不影响团队的整体推进。长时间、远距离的外出跨区,可能造成人力成本消耗过大,油料成本增加,会影响到机手的收入,应尽量避免。

  以前的大型跨区作业队由几十台收割机组成,主要沿国道、省道转移,今年不少机手表示,他们将组织3~5台收割机编队出征,主要活跃在县乡公路,这样的编队更加机动灵活,富有成效。

  近几年的跨区作业经验表明,提前弄清小麦收获情况,结合农户需求,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分流,跨区机械分机型、分批次、分地域参与作业是避免机手盲目行动,提高作业效率,实现跨区作业收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寻找新

  “战机

  ”势在必行

  随着农机化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机跨区作业势必会面临

  诸多变化和调整。这不仅给农机手提出了挑战,也使得农机化主管部门的工作方式、工作重点随之调整。市场信息的搜集、发布和引导工作将显得尤为重要。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平原 粮食 新机具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