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重塑绿色生态屏障


    顾尚品本报记者于险峰张仁军

    本溪是辽宁中部城市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辽东天然次生林区,担负着太子河下游辽阳、鞍山、营口等城市的工业、农业和人民生活供水的任务,因此被称为辽宁城市群天然的绿色屏障。

    但是本溪水土流失的面积也不小,2000年遥感普查水土流失面积为205.12万亩。10多年来,本溪市采取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治理了水土流失。经过多年的摸索和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了具有本溪风格的治理模式。

    “珍珠项链

    ”截泥沙

    平安岭小流域位于本溪市明山区高台子镇北部,该流域山势陡峻坡度大,土壤质地松散,孔隙率高,适合农、林、果、副业生产。土壤侵蚀主要分布于坡耕地和小开荒地,特别是没修梯田和果树池台田的坡耕地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一遇暴雨便产生径流形成侵蚀沟。

    根据小流域自然情况,治理工程布设在平安岭村佟地沟内,因地制宜采用了梯级治理开发的方法,形成了“珍珠项链”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以一条路或一条河为主线,在不影响河道行洪的情况下,在河流两岸以夹河筑堤为纽带,沿河或沿路采取集中治理、连片治理的

    方式。以小河道为主线,在山中沟壑修谷坊12座,建塘坝1座,蓄水量为2000立方米。

    平安岭村委会主任张洪军告诉记者:“谷坊修完后从山上冲下来的泥沙被截住了,流下去的都是清水,山下的200多亩旱水田灌溉用水问题也解决了。”经过三年的综合整治,平安岭小流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耕作措施,改变了原来土地的立地条件,增加地面覆盖,有效控制土壤侵蚀,从而提高了土地生产力和资源利用率。

    “生物谷坊

    ”保水土

    本溪县有沟壑2.8万条,侵蚀沟道的水土流失量占全县总水土流失量的80%以上,沟道治理一直是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也是治理的难点。

    为寻求更适合于本溪县的沟道治理新模式,该县水土保持站于2009年探索研究利用植苗的方法修建生物谷坊,创新生物谷坊的建设方式,苗木的成活率在95%以上。由于植物不断的生长,防治水土流失效果会逐渐增强。2010年以来,该模式在小流域沟道治理上全面推广。共在17条侵蚀沟内建设植物谷坊263座,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苗木成活率在98%以上。

    本溪县建成的植物谷坊经历了去年的特大洪水考验,所有植物谷坊上游都已淤平但谷坊完好无损,

    而且对流域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由于苗木成材后归当地农民所有,调动了农民自我维护谷坊的积极性,既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又解决了以往谷坊的维护难题。

    矿山迹地“披绿衣”

    本溪是著名的“煤铁之城”,是老工业基地。历史的原因决定着本溪矿山多、面积大,开采时间长,弃渣量大。目前,全市小矿点、采石场、弃渣场治理已达60多处,治理面积1020公顷,栽植各种树苗563万株,播种草籽3250斤,覆土3010立方米。本溪市水土保持局重点对废弃场点进行整治,共恢复废弃裸露渣场面积2.5公顷,在复垦的土地上植树6000余棵。尤其是以南芬区尾矿库干滩面的植被恢复治理工作为典型,3年共恢复植被面积220公顷,栽植沙棘苗346万株。为新、老尾矿坝披上绿色的外衣,一改昔日“素面朝天”的面貌。

    本溪水保部门在工作中坚持综合治理与整体开发相结合,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治山治水的积极性,跳出了水土流失治理在“土不下山,水不出山沟”的低层次上停留,树立起了“蓄水、保土、生财”理念,经过治理的小流域都达到了“五个区”的要求,即生态平衡区、多种经营区、高效经济区、基本农田区和环境美化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土流失 立方米 水土保持 相结合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