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这些小麦都姓“矮”


    □□ 本报记者孙维福文/图

    一株偶然发现的小麦雄性不育母本,一次小麦染色体上成功的基因定位,最终选育出珍贵的雄性不育小麦。历时17年,中国两代农业科学家的重大研究发现,正在开启着世界小麦遗传杂交育种新篇章。

    5月19日一大早,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秉华就领着100多名来自黄淮海麦区的种子经销商,在河南省延津县连续查看了两块千亩育种麦田。“不论是轮选988、中育12等正在推广的10多个品种,还是国内50多个单位加紧选育的品系,这些小麦都有一个共同的‘母亲’——矮败小麦。它们都是用比传统人工授粉杂交育种效率高出数百倍培育出来的优秀麦种。”刘秉华说。

    1972年,当时国际上正号召利用杂种优势提升作物育种效率。一天,山西太谷县女青年高忠丽在麦田偶然发现一株奇特的小麦:它的雄性败育彻底,花药黄白色、呈小箭头状、内无花粉粒;雌蕊发育正常,开花时颖壳张开角度大,柱头外露。经过授粉,这株麦子结下了籽实,次年种下收获小麦百余株,但只有一半是不育株。第二年、第三年,仍然如此。为揭开这个谜团,高忠丽来到中国农科院作物研究所,找到了刘秉华的导师邓景扬先生。

    经过反复研究查询,邓景扬终于给出了鉴定结论,将这株小麦定名为太谷核不育小麦。刘秉华说,这株小麦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发现如此彻底败育的小麦。1980年,邓景扬在《作物学报》刊发这一研究成果,认定太谷核不育小麦属显性不育,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核不育的原因找到了,但这个基因究竟在小麦21对染色体的哪一对上呢?有着作物遗传学浓厚兴趣和学术功底的刘秉华利用染色体组定位和端体分析一套新的定位程序和方法,将太谷核不育基因定位在4D染色体短臂上,距离着丝点31.16个交换单位处。

    完成基因定位后,下一步该做的就是在小麦生长期就能区分出哪些是雄性不育麦株,免除浩繁的人工鉴别、授粉之苦,提高授粉育种效率,实现杂交麦种的多产快繁。

    为解决这个问题,刘秉华数年寒暑都是和试验田里那些挂着标记的麦子一起度过的,他相信麦田会有奇迹发生。终于在1989年5月的一天下午,试验田里一株雄性特征完全消失、颖壳大大张开的小麦让刘秉华欣喜若狂:“就是它了。它就是我们想要的。”经过321株到3428株、再到5216株、直到8785株的4轮筛选,刘秉华终于以株高不足30厘米的矮变一号小麦为标记性状供体,通过杂交、测交和细胞学研究,从测交后代群体中筛选出了具有矮秆性状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这株矮秆不育小麦,用其它小麦品种授粉,其后代群体中能分离出一半矮秆株,表现为雄性不育,一半非矮秆株,表现为正常可育。由于群体中的矮秆株都是雄性败育的,因此被正式命名为“矮败小麦”。

    矮败小麦的诞生,为小麦育种打开了一方新天地,通过它授粉杂交育出的非矮秆小麦,株形、种性、抗性、耐性等均表现不俗,受到国内外赞誉,2010年国家授予“矮败小麦育种技术”科技进步一等奖,刘秉华是该项成果第一人。

    对小麦品种的评价,最具说服力的是基层的声音。在延津县的矮败小麦观摩示范田,一位种麦大县的种子经销商告诉记者,现在农民种麦选种不将就,首先了解示范田里麦子的长相,再决定来年换什么品种。就拿这里的矮败小麦来说,单讲株高、抗倒伏性,就符合当今机械收割的条件,开镰时遭遇风雨,麦子也不倒伏,不会耽误收成。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小麦 定位 品种 雄性不育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