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泥腿子”摄影家谢万清的影像世界


“泥腿子”摄影家谢万清的影像世界

  吴帆梅文

  五月的西安,花团锦簇。陕西省陇县农民摄影家谢万清以《黄天厚土·生灵》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展正在西安博物院举行,游客在细细品味艺术营养的同时,无不为这位40余年坚守在影像世界里的硬汉肃然起敬!

  荣登国际影展

  2010年9月,谢万清的40幅《黄天厚土·生灵》摄影作品参加了山西平遥第十届国际摄影节。在来自世界38个国家和地区的1800余位摄影师的参展作品中,谢万清的作品震撼了展馆。它是中国数千年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反映了本届大展“信心、力量”的主题,而且展示了世界水准的摄影艺术和独特的乡土文化。《征服》、《上下千年》、《晒场》3幅作品称得上是这位摄影家的代表作。这些作品充分反映出他对生养他的黄土地,对熏教他的父老乡亲的无比热爱。

  谢万清,这个来自陇县火烧寨乡峰山村谢家沟的农民,脸上布满了皱纹,但眉宇间,一双大眼闪亮有神。他说:“《征服》是种上麦子,人站在耱上让牲口拉着,把土往实、往平压的时候拍的。”画面中,一位年轻农民,汗水津津,精神饱满,高挽裤腿,挥舞鞭子,抽打着两头东别西扭的犟牛。飞扬的尘土,绷紧的笼套,拱起的缰绳,犟牛驯服了,只得乖乖往前奔。小伙子岔开双腿,像铁塔一样坚强有力,在他面前,还有什么无法克服的困难?

  去年10月下旬,谢万清又在北京举办了影展。中国摄影家协会和文联的同志认为,谢万清能在艰难困苦和贫穷的环境里坚守在影像天地里,实属不易。

  痴迷神奇光影

  作品的泥土味,始终让谢万清没有忘记40年前那些挥之不去的记忆。

  1970年秋季,西安知青对他们下乡的七沟八岔感觉非常神秘,三五成群地到处探幽。有一位知青背着相机和画板,时不时地给大伙拍照留念。年仅16岁的谢万清,跟在知青后面看着、乐着。这个生在大山深处的孩子,虽然读过4年书,可从来未见过这么神奇的东西。他寸步不离地跟着这位知青,忘记了自己还在放牛。小伙子看出了这个农村孩子的着迷劲,把相机给他,让他给自己拍一张写生的照片。谢万清接过相机,学着大哥哥照相的样子,按下了快门。

  过了两天,这位大哥哥拿着照片来找他,告诉他如果把镜头再抬高一点,前面留白再少一些,人就会更大一点,主题就会更突出。谢万清把这些话记在了心里。从此,谢万清更加留意摄影的人,也盘算着买照相机的事。

  听说修水库1个月有6元的补助费,他心想省点吃喝,说不准还能攒下买相机的钱。于是,他跟生产队长说:“我不放牛了,要去修水库!”

  就这样,修水库、挖药材,积少成多,1980年,他终于买回了一部红梅120相机。谢万清把它当成亲密伙伴,形影不离。四川出版社一本《摄影入门》,引导他步入了摄影艺术殿堂。

  他背着相机到处拍,拍农业科技、拍乡村教育、拍农村用电、拍计划生育宣传……一切新鲜的事物,都装在了他的相机里。

  朋友鼎力相助

  把谢万清推向社会的,当数画家李海洋。他俩曾一起在一家彩扩部打工5年。素有天赋的小李后来自己开了个照相馆,现为陕西美协会员、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2005年9月20日,李海洋把老谢的10张照片发至全球最大的影像门户网——“色影无忌”,两天后,回复达五六千条,个个叫好,一个声音直呼:“再上照片!”李海洋撇下生意又陆续发,6年间发出300多张。

  一石激起千层浪。谢万清让网友们和一些企业家的心情难以平静,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向这位家境贫寒的农民摄影家表达着爱心。

  摄影家、中国人民大学的余浩,同夫人一道驾车,带着一大堆棉衣和胶卷,专程从北京赶来慰问谢万清。余浩未料到谢万清如此贫寒,临走时还将身上穿的一件新羽绒大衣留给了谢万清。石家庄杂技团李志明先生送谢万清一部美能达传统相机;广东美的集团老总派人给谢万清送来3000元……

  谢万清知情知义,感恩图报,心胸豁达。那年正月,一位影友约他去采风,他们蹲在山梁上,捕捉着镜头,上午没有人过往,中午也空无一人,那伙计想撤,谢万清让他再等等。说话间过来一位小媳妇,骑着毛驴,她丈夫紧随,手提一只油桶,他俩赶紧按动了快门。不久,宝鸡搞新春影展,他让朋友参赛,拿回了一个三等奖;而谢万清自己的片子一直压在箱底,去年在北京才亮相。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红梅 羽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