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面食增白,过去一些面粉生产厂家在面粉中添加了增白剂,但从5月1日起,国家禁止面粉使用增白剂了。有没有一种既健康又不添加增白剂的面粉也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从地里收上来的小麦,不论原始白度如何,经过去皮、研磨、加工等一系列生产流程后,都在悄悄地变黑变暗,其结果就是做出的面包、馒头等面食卖相不好。”江苏省农科院研究员蔡士宾3年前发现,面粉发黑是由小麦某一套基因控制的。
于是,他通过引进国外具有不易变黑基因的小麦种质资源,目前已成功培育出五六种“不变黑”的小麦品系,两三年内用这种小麦面粉做成的食品有望走上人们的餐桌。
占有种质资源就占有育种主动权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球生物种质资源争夺已成为21世纪的竞争热点之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建立自己的“种子银行”(即种质资源库),并严格禁止种质资源出口。可以说,谁占有种质资源,谁就占有育种的主动权;谁掌握了新品种,谁就掌握了市场。
目前,在我国也有很多这样的“种子银行”。上至国家种质资源长期库,下到相关省市及科研单位的中期库,都在为收集、研究和利用种质资源付出巨大努力。
以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为例,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新建或改扩建省级专业种质资源库(圃)23个,收集保存各类种质资源43559份,涵盖71个物种;还构建了江苏省农业种质资源共享服务系统,点击鼠标就能迅速查找所需的种质资源;3年多来,育种单位利用这里的种质资源,选育出动植物新品种21个,推广种植5000多万亩,带动水产养殖2万多亩,帮助农民增收2亿多元。
曾经在我国水稻种植区盛行的条纹叶枯病,几乎已成为水稻的“杀手”,2004年江苏发病率达80%,最严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江苏的水稻育种专家通过引入带有抗病基因的种质资源,成功培育出抗病新品种,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
“如果说育种专家是‘巧妇’,那么种质资源就是‘米’,没有种质资源,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蔡士宾打了个形象的比方。
“过去,我们的种质资源不是存放在石灰缸中,就是寄放在肉联厂的冷库里。”提起过去如何搞种质资源研究,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常有宏感慨万千。
2009年,在江苏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江苏总算有了自己的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平台,并在省农科院新建了一座能让种子“保鲜”20年的中期库。即便这样,开展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仍然困难重重。
而且,开展种质资源研究是一项基础性工作,研究周期长、出成果难、收入低,很难吸引到专门人才。
2007年,中国科学院农业知识产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敏教授在甘肃调研时发现,当地以前有500多个地方小杂粮品种,现在市场上已经难觅踪迹。它们是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农民将野生品种驯化而来,如今却无声无息地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专家们均认为,种质资源库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尽管其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潜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与国家种质库“为子孙后代保存种质”的功能相比,省级种质库主要面向应用,为当前品种选育创新服务。因此蔡士宾建议,在国家种质库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该投入一定的人财物发展地方库,比如建立华东、西南、东北等大区域性的种质资源平台,并形成信息共享机制,避免各地重复建设。
用好种质资源库更为关键
就像银行有存必有贷,对于种质资源,建库收集保存,仅仅是迈出第一步,关键是要利用起来。
“很多种质资源都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就是培育中间亲本。”蔡士宾所做的工作就是研究一些种质的特性,培育出中间亲本,使其能够直接被应用到育种工作中。上世纪90年代,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利用他创造的中间亲本,培育出长江下游地区大面积推广的抗小麦白粉病的新品种“扬麦13”。
而从事水稻研究多年的王才林,与其他科研人员一道利用种质资源,花了10年时间攻克条纹叶枯病。眼下,他又把目光转向另一个水稻病害:黑条矮缩病。尽管目前还没有找到抗病的种质资源,只能依靠农药防治,但是想到还有庞大的种质资源库,他就不愿放弃努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5-23/16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