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文化经纪人:给农村演出“做媒”


    身材瘦小,但走路风风火火。两鬓的白发,一丝不苟地往后梳着。这是浙江省台州市农村文化经纪人陈伯琪给人的第一印象。坐下不久,陈伯琪就接到一个电话,问舞台怎么搭。再过几天,陈伯琪介绍的台州越艺剧团就要在黄岩下埠村开演了。

    村民们要看戏,第一个找的是陈伯琪。

    剧团下乡演出,第一个找的还是他。

    这位66岁的老人,一生与曲艺结缘,不仅是当年闻名台州的说书人,更是一位农村文化“媒人”。随着农村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经纪人日显重要。越来越庞大的农村文化经纪人群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从演员到“媒人”

    “前前后后说了不下三百本评书。”从古代书到现代书,什么《平原枪声》、《渡江侦察记》、《隋唐演义》等等,陈伯琪全都说过。他还在台州临海创下了连讲49晚,场场爆满的记录。

    评书一说就是十年,这段时间,陈伯琪往来各地,不仅与大量的农民“粉丝”打成一片,还结识了各大剧团“同行”,为文化“媒人”事业打下了基础。

    浙江戏曲种类繁多,全省农村普遍都有看戏的传统,特别是台州、温州一带的氛围更是浓厚,一个村子一年要演两回戏,一回就是5天、7天,白天黑夜都演,也因此有人把这一带的农村叫做“戏窝子”。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看戏需求高涨,需要联系剧团来农村演出,这就是农村文化经纪人的商机。

    1980年,陈伯琪离开温岭曲艺队,与一位同行搭伙创办了一家越剧团。有一次在温岭石塘演出,一位村干部找上他,问:“老陈,村民们想看有字幕、有幻灯的戏,你看能不能演。”

    陈伯琪一愣,这还真演不了。原来,民营剧团限于条件,没有打字幕、布景的设备,而有这些设备的国营剧团,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到这里来。

    “既然自己演不了,那就介绍能演的。”陈伯琪当即联系到玉环县剧团,邀请他们前来演出。这是陈伯琪第一笔经纪人“生意”,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牵线搭桥不简单

    1981年,陈伯琪干脆跳出自己创办的剧团,全身心投入到经纪人角色中。他“文化媒人”的称号,也渐渐响了起来,来找陈伯琪的人越来越多。

    农村文化经纪人都有自己的人脉资源,有一套游戏规则,靠相互默契、人际关系、人情投入,经过多年合作,与剧团和村主任、书记或是村老年协会等经纪对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从一开始帮着村民们联系剧团,到后来,一些大剧团下乡巡演,也开始找他。甚至有些剧团,在下乡演出的途中,也会打电话给他:“老陈,我们这前后两场中间还空闲几天,能不能帮我们安排一下。”

    所谓的安排,并不是简单的给剧团和观众牵线搭桥。“演出开始前要帮着订合同,演出结束后要帮着结账,演出的过程还要安排好演员的吃、住,上下场的车辆、行程安排,甚至还有安全问题,全都要考虑。”陈伯琪告诉记者,光一个月的话费,就要超过3000元。

    剧团到地方演出,众口难调,种种矛盾在所难免,这时候,陈伯琪又要充当起“调解员”的角色。前段时间一家剧团在黄岩演出,演的是《天要下雨娘要嫁》,因为服装与村民们想像的“龙袍凤冠”不同,结果引发纠纷。陈伯琪闻讯后,当晚从杭州赶回,妥善解决了矛盾。有一年的正月初八,在院桥演出的时候,大雪将舞台压塌了,压坏了很多设备,幸好没压着人,陈伯琪又忙着一个村一个村地去处理。

    有了老陈这样的文化经纪人穿针引线,剧团老板可以腾出更多精力用于演员的管理、培训和新戏的排演,提供更多农民喜闻乐见的好戏。“对于戏曲等表演来说,演得多、观众爱看,才有生命力。”他说。于洪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平原 群体 粉丝 处理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