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理而言 用善良感动善良
作者 江中游
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接气逸神、辞春进夏,万物欣欣向荣。在这个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好时节,让我们从大自然中汲取无私大爱的力量和启示,将个人的生命与古道热肠、慈善联系在一起,,帮助别人,营造社会的和谐美好。当贫困邂逅爱心,当挫折恰逢援手,坎坷也能变为坦途,灰暗中呈现光明。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在山西榆次的中国民居“第一祠堂”——常家“北祠堂”中,有一个始建于光绪三年的精美戏楼。而一向以诗书传家、勤俭持家为家风的常家,为何要耗银三万两建一个戏楼呢?原来有一年北方大旱,颗粒无收,其中山西受灾最严重,全省竟有三分之一人口死亡。同乡的许多人,平常还是过着小康日子的,因而在这样的灾年也难以放下面子去粥棚领取施舍。常家深知这一点,他们希望这些人有尊严地接受帮助,就想出了盖戏楼的方法:只要能搬一块砖就可以管一天的饭。大灾持续了三年,常家的戏台也修了三年,结果救活了一乡的乡亲。
●在淮河岸边的安徽省颍上县三十铺,有一个特殊的大“家庭”——王家玉儿童福利院,“家长”是今年71岁的王家玉,家庭成员包括他多年来收养的252个孤残儿童和长年在这里奉献的护理人员。1994年,农民王家玉在积累了一定经济能力后,创办了一所收养孤残儿童的福利院。17年来,老人曾经历工厂倒闭、举债度日等重重困难,却没有让孩子们挨过一顿饿、受过一次冻。如今,孤儿院里已经走出了大学生。
●在一所大学的课堂上,有位社会学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每个学生都想出可以改变世界的办法。有位男孩提出了“把爱传出去”的建议,即让每一个得到别人帮助的人,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简单地去回报帮助过他的人。他身体力行,首先帮助了身边的三个人,作为补偿,他要求这三个人每人去帮助另外三个人……
李庆年(青岛慈善总会副秘书长):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就在其著名的《道德经》中提出了“上善若水”的理念。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用“水”这种物质,作为慈善这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之行为的指代物,使这一慈善理念的光芒穿透漫长的岁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历时愈久,愈见其纯真珍贵。正如那个社会学课堂上的男孩,他提议“把爱传出去”的爱心接力,是将爱心按几何级数增长,构成爱的网络,从而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形成和谐的氛围。
周军(北京媒体从业人员):
“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很早以前,我们就被这样谆谆教导着要做一个善良的人。然而生活中总有太多重要的事需要去做,有太多的梦想等待实现,有时候,一些小小的善举就这样在忙碌中被“忽略”了。有时候会想:等到足够成功的时候,我会去资助一些贫困学生,或是干脆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慈善基金会,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其实细想来,与其这样“遥不可及”的自我安慰,不如从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华声(天津企业管理人员):
看完这几个故事,心里有一股热流滚过,感觉乐善好施就是人们发自内心的一种善良愿望,或者是人皆有之的一种恻隐之心。在别人有需要,自己有能力支持的情况下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慈善。
但是为什么在社会上想做好事的人并不在少数,可付诸行动的人却少得多呢?或许,可能是我们把做好事的道德水准定得太高了,我们又没有能力像榆次常家那样为乡亲建一座戏楼,也做不到像王家玉那样建一座福利院。不过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尽自己所能,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一些钱物或劳务,甚至只是几句温暖的话,想必每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做到。
陈光明(安徽公务员):
爱的奉献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她所传递的向善力量能够凝聚人心,引导众人勇于担当。王家玉的行为,吸引众多的志愿者义务护理福利院的孤残儿童的群体效应证明,传统美德在新时期依然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23/20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