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沈建华
农业科技入户,如何解决农技推广中存在的难题?江苏省仪征市创新农技高效模式。记者在基层看到了这么一位上一年的“指导手记”。
潘良齐,新集镇农服中心农业科技入户指导员,45岁,助理农艺师。下面是他的“手记”——
今年是我镇农民王为林的丰收之年,他家的小麦达到了亩产950斤的骄人成绩,令我镇农民刮目相看。翻开王为林的种麦史,我们不难发现,近两年来,王为林的小麦亩产量节节攀升,特别是今年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同组村民亩产只有600来斤,他的亩产却达到了950斤以上,是什么让他走上了增产的道路呢?
新品种
在2008年江宁村上报的各户村民亩产产量统计表中,我就发现了王为林的名字,当时引起我的好奇不是因为亩产高,而是因为他的亩产量在同村村民当中是较低的(当时他们组的平均亩产量为600斤而王为林的亩产量却只有四五百斤),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亩产量较低呢?作为科技指导员的我坐不住了,于是我就和江宁村的有关村干部联系,让我成为王为林的科技指导员,指导他种植小麦。
通过和王为林的一次又一次的交流,我发现他种植的小麦种是上年小麦的自留种,这就导致了一些优良的新品种小麦在王为林的田里种植不上,使他的亩产量偏低。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我和王为林商量,让他更换品种,使用扬麦13号,这个品种抗倒、大穗,容易种植。在我的努力之下,王为林和他的同组村民中大部分选用了扬麦13这个品种。在2009年的小麦种植中,王为林的小麦亩产达到了700多斤,达到了同组村民的平均水平。这也证明了我们选用扬麦13号种植的确能给农民带来增产增加收入。2009年王为林继续选用扬麦13号种植,在2010年的收获中达到了亩产950斤,高于同组村民300斤以上。
新方法
在和王为林的交往中,我还注意到他的田间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首先在施用肥料上他施肥不够科学,不能让麦苗及时充分吸收,费工费本,同时产量也不能提高。为了让他在种田技术上能有突破,真正实现科学种田,我在他种植期间,亲自上门,指导他科学种田,手把手地教他如何使用苗肥、拔节肥,特别是针对当地气候条件教他如何关注施肥的时间和用量,节约成本而且能提高产量。我也在第一时间和他亲自去田间查看苗情,指导施肥的尺度,真正做到科学施肥,降低施肥成本,科学种田。
其次,在过去王为林在小麦种植期间不注重田间沟系配套,病虫害较大。通过亲自察看,我觉得在山区种植小麦也应该注意沟系的配套,防涝降渍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措施。于是在今年的小麦种植中王为林同样注意到这个问题,及时配套沟系,科学管理。
在今年特殊的气候条件下,王为林掌握了科学施肥以及科学管理的一整套科学种田的方法,并没有因为恶劣的气候条件而减产,反而比去年每亩还有了近200斤的增产,为他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每亩增收200多元。在王为林的带领下,江宁村上贾组的村民小麦种植的产量普遍提高。
新体会
通过王为林的增产增收和其他19户我负责入户指导的农户实践,我发现只要农民朋友掌握了科学种田的方法就一定能为自己带来好的收益。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农业科技入户是一项民心工程,是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创新农技推广服务的新举措。它给我们农技人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发挥自己技能的舞台;提供了一个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服务技能的契机,让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4-20/164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