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构筑农民收入倍增的“动力源”


构筑农民收入倍增的“动力源”

  □□ 刘立仁

  江苏省委、省政府近日提出: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农民收入倍增列为首项重点目标。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依笔者之见,必须构筑强大的“动力源”。

  农民收入倍增要有“动力源”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民收入增长的情况大致可划分为六个阶段,审视其增长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出,凡是农民收入增幅大的阶段,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增收“动力源”。第一阶段1978-1984年,农民收入年递增19.3%,其背后的“动力源”为农村实行联产承包,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第二阶段为1985-1988年,农民收入年递增15.5%,其背后的“动力源”为乡镇企业快速发展;第三阶段为1989-1991年,农民收入年递增4.9%,其背后缺乏较强的“动力源”;第四阶段为1992-1996年,农民收入年递增26.9%,其背后的“动力源”为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外向型农业起步,农副产品提价;第五阶段为1997-2003年,农民收入年递增4.9%,农民收入增幅趋缓,其背后缺乏较强的“动力源”;第六阶段为2004年至现在,农民收入年递增11.6%,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其背后的动力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税费改革直至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补贴政策等。

  三个转变构筑农民收入倍增的“动力源”

  今后农民收入的倍增空间在四增一减:即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增加转移性收入,减少农民。倍增目标的实现,要依靠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统筹城乡政策的能量充分释放,还要有科学的路径。农民收入倍增的路径,建议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个路径,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引导现代农业向多功能转变,激活新一轮农村经济的科学发展。建议从现代农业的功能拓展方面展开。三十多年来江苏现代农业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其一,保供功能。这是现代农业永恒的主题,确保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江苏地区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增长,生产水平居全国第四位,“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稳步发展。其二,增收功能。江苏地区率先提出的“高效农业规模化”,取得了明显成效,高效农业规模已达三分之一左右。近年来,外向型农业成为高效农业的突出亮点。其三,生态功能。江苏地区3000多万亩的水稻,既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也是3000多万亩的湿地,促进了江苏大地的生态平衡。林业更是蓬勃发展,新世纪以来,森林覆盖率每年以百分之一的速度递增,目前,森林覆盖率达20%以上,城市绿化率达42%左右。林权制度的改革和林业产业的发展成为江苏农业的亮丽风景。其四,文化功能。农业旅游、农业观光把农业从解决温饱的层面,从提高效益的层面,从可持续发展的层面,提升到文化的层面,目前乡村旅游成了农村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

  第二个路径:农村劳动力转移升级,引导农民的务工潮向创业潮转变,进一步挖掘农村发展的内生式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总体上走了三步。上世纪80年代是就地转移,90年代是外出打工,新世纪开始涌动创业潮。当前,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实现农民收入的倍增,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升级,即从务工潮向创业潮跃升,进一步挖掘农村发展的内生式原动力。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江苏返乡创办企业人员每年以5.48%的速度递增。

  第三个路径: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引导农民向市民转变,减少农民以致富农民。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500万农民大转移的规划。经过努力,“十一五”期间又转移了227万,至现在共转移农村劳动力1746.6万人。推进农民变市民,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落户条件,在城市普遍推行居住证制度,有序推进“双置换”,促进有条件的农民变市民;更重要的是要推进城镇化建设,使小城镇成为吸纳农民就业落户的重要载体。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收入 林业 湿地 生态平衡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