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昆曲:余音绕梁六百岁的“戏曲活化石”


昆曲:余音绕梁六百岁的“戏曲活化石”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中这段最著名的曲辞,竟谶语般地唱念出六百岁“戏曲活化石”——昆曲的盛衰与往复:明清时“姹紫嫣红”的繁华,近世“断井颓垣”的式微,直到2001年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的“良辰美景”,昆曲艺术的跌宕命运,比那一番“婉丽妩媚,一唱三叹”的水磨腔还要委婉曲折。昆曲诞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被誉为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

  昆曲发源于苏州昆山地区。明朝嘉靖年间,昆曲的前身昆腔逐渐在吴中地区流行开来。以“乐圣”魏良辅为代表,众多民间歌唱家潜心钻研这一新声。魏良辅对过去两百年间的昆腔演唱技巧进行了整理、总结和革新,吸收北曲及海盐腔、弋阳腔的长处,建立了昆腔的歌唱体系,形成委婉细腻、流丽悠长的“水磨调”风格。公元1543年,是昆曲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魏良辅写成了《南词引正》,确立了昆曲的正声地位。同一年,昆山人梁辰鱼创作完成了《浣纱记》,第一部专门为昆曲创作的作品诞生,昆曲开始“粉墨登场”。

  昆曲的产生与流行得益于明朝中后期的经济繁荣,在清朝的康乾盛世达到巅峰,因此也被称为“盛世元音”。同时,昆曲也是一种高度文人化的艺术。明清许多从事昆曲剧目创作的剧作家,都取得了很高的文学成就。《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鸣凤记》、《玉簪记》、《水浒记》、《烂柯山》、《十五贯》等都是昆曲的代表性剧目,其中前三部有全谱或接近全本的工尺谱留存。清代中叶以后,昆曲主要以折子戏形式演出,至今保留下来的昆曲折子戏有四百多出,昆曲由此建立了相当完备的表演程式,表演艺术发展到了巅峰时期。康熙年间,各种地方声腔也在各地蓬勃兴起,如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调、二簧调,统谓之乱弹,即所谓“花部”,并与“雅部”即昆山腔相对应。此后,京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都和昆曲有着深厚的渊源。进入清末,昆曲开始没落,但中国戏曲却迎来了最为繁荣的发展时期。昆曲为中国戏曲贡献了完备的舞台艺术体系、经典的曲目、顶尖的艺人,昆剧称为中国戏曲“百戏之母”,正源于此。

  就在一百年前,当昆曲最为衰弱的时候,蔡元培、吴梅把戏曲教育引入北京大学,在大学讲堂里唱起了昆曲,维系着昆曲的一线生机。1921年,昆剧传习所在苏州创立。昆曲传习所培养出来的传字辈艺人在最艰难的时候传承了昆曲艺术的薪火,延续了昆曲的历史。

  由于昆曲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因此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这份古老而又年轻的文化遗产,在把过去和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时,也把世界和中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晓芳

  

  

  昆曲《牡丹亭》剧照。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总结 玉簪
上一篇 : 趣谈宁波话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