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孙乃会文洪英
1958年6月30日,毛主席看到《人民日报》刊登了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的报道后,夜不能寐,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诗篇《送瘟神》诗二首,余江县因此名闻全国乃至海外。
3月29日上午,记者来到余江县察看春耕情况。据县农业局干部说,自3月1日便开始春耕备耕及送科技下乡活动,并开展农资市场打假专项整治行动。今年全县春耕备耕的生产资料准备充足,已筹备常规稻种子150多万斤、杂交稻种子约12万多斤、化肥8740多吨、农药360多吨、农膜140多吨。从农业局调查汇总的数字看,全县早稻播种面积将稳定在29.53万亩。
汽车行驶在余江县平定乡的“畈”上,道路两侧的水田里泛着绿色,给春天的大地增添了生气。这些绿色植物是绿肥作物紫云英。这一带的“畈”有4个乡、7万多亩耕地,其中蓝田畈有1.5万亩,均采用“稻-稻-肥”耕作模式,即早稻-晚稻-紫云英。早稻绝大部分采用直播方式播种,少部分低洼田采用手抛秧,一般亩产1000~1100斤;晚稻40%采用提前育秧、抛秧方式播种,60%直播,平均亩产1100斤左右。
当地人所说的“畈”,指的是成片的平地,用北方话说就是“平原”。据历史资料记载,当年余江县是我国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域之一,而蓝田畈又是余江县的重灾区。当时本地群众传唱一首小调:“蓝田畈的禾,亩田割一箩,好就两人抬,不好一人驮。”不少晚期血吸虫病人挺着大肚子下地,干起活来没有力气,每亩地只能收获数十斤稻谷。
汽车在蓝田村停下,记者看到有拖拉机在翻地,紫云英被铁犁翻入地下。蓝田村书记姜保生说,当地农田水利条件很好,都采用“稻-稻-肥”耕作模式。对于农村劳力转移问题,姜保生说,当地机械化程度高,尽管全村有1/3的人在外打工,但村里剩下的劳力仍然够用,70多岁的老两口也可以种植20多亩水田。
关于农业生产是否缺劳力的问题,该乡洪万村与蓝田村情况差别很大。洪万村山底村民小组组长吴正元告诉记者,山底村民小组有村民365人,其中2/3的人在外打工,村里只剩下“386199部队”,就连47岁的村民小组副组长吴秋帮都成了“年轻人”。由于缺劳力,该村民小组的农田管理一直跟不上。再加上没有统一品种,农业机械难以施展等原因,水稻一般单产只有600多斤,高产户也只能达到单产800斤。为让农民增产增收,今年村里由县、乡统一搞农技服务,实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改常规稻为杂交稻,单产将有大幅度提高。
3月29日下午,记者驱车前往“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贵溪市鸿塘镇核心示范区”。在这里,记者听到了农民对水费的呼声。鸿塘镇茹卜村董家村民小组位于示范区内,该村民小组组长董芳米说,农民对水费的意见很大,今年的水费收不齐。
董家村民小组有耕地485亩,距离附近的硬石岭水库只有8里路。硬石岭水库按每亩每年24斤稻谷收水费(可以折款交纳),农民认为水费太高,不愿意交纳。农民不愿意交水费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因素:一个客观原因是硬石岭水库每年5月底至6月上旬要放水防洪,即使不交水费,水库也要放水,另一个客观原因是去年这里减产了;主观上,农民认为连中央都给种粮补贴,水库就不该收水费,所以不愿意交。
记者了解到,硬石岭水库的主要功能是蓄水抗旱,不承担提供饮用水功能,水库里搞了网箱养鱼,有一定的收入。在国家大力投资水利建设、大力改善农田水利条件的大背景下,农业用水政策是否需要进行调整,需要深入调研。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31/163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