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于洪光吕兵兵
在全国粮食生产“七连增”和农民增收“七连快”基础上,如何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如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3月上旬,记者深入山东省聊城市乡村,选择了粮农、菜农、养殖户、农民工等“四个农户”,进行了样本调查。
粮农:有了规模,种粮才有效益
“去年,小麦平均亩产1150斤、玉米1380斤,260亩地纯收入大约20万元。”在聊城市茌平县冯官屯镇前赵村,种粮大户逯金亮颇显得意地说,对种粮来说,这个收入是比较高的,原因,一是国家政策,二是规模经营。
逯金亮介绍,2008年初听说国家鼓励规模种粮,镇上对百亩以上农户每亩奖励100元,村里牵头办流转手续。他觉得,包地比干建筑强,就拿出积蓄,以每亩225公斤小麦价格,签了45份合同,流转了260亩土地。
更让他高兴的是国家政策:“去年的补贴项目,涵盖了从良种到收购的整个粮食生产过程。我买了旋耕犁、联合收割机、宽幅精播机和拖拉机,价值40多万元,国家补了10多万元,我只拿了30多万元。”
他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农资、化肥、工钱、承包费等直接成本1400元,扣除银行利息、机械折旧、水利等成本,亩产1000公斤,利润约为500元。
逯金亮有个念头:耕种1000亩地,争取当“粮王”。前一阵子,他与村“两委”协商再流转一些地,一些村民也愿意把地交给他。“我觉得,有了规模,好用机械,好搞水利,再加上科技,亩产再能提高10%。有了规模,种粮才有效益。”
搞规模经营,逯金亮也面临一些难题:他已经投入了70多万元,因为种粮没有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贷款;他打算再买台拖拉机,修修机井,买些农资,但他没钱了;再说,也不敢再多投,因为与农户订的是5年合同,双方对太长时间的事,心里都没底。
菜农:“协会+市场+技术”就有好效益
“这几年种菜效益不错,原因有三个:一是有协会帮助;二是建了市场;三是技术高了。”临清市刘垓子镇九圣庙村邢文秀说,“九圣庙村种韭菜有20多年了,那时候是自种自销,村里没市场,只能驮着篓子赶集卖。白天割韭菜,夜里跑到城里集市抢摊位,忙活一年赚不了多少钱。”
邢文秀介绍,2004年村里成立了130户参加的韭菜协会,投资20万元,建起了韭菜专业批发市场;协会组织到寿光参观了反季节韭菜种植技术;协会对韭菜品种进行换代,统一购进零残留的农药,把住了施药关;对会员实行了统一供种、统一指导、统一购料、统一销售。2005年,九圣庙韭菜通过了国家无公害生产基地验收,注册了“圣韭”牌商标。他的韭菜种植面积从7分也扩大成了7亩。
“每到韭菜大量上市时节,协会只要打打电话,外地客商带着货车,立马就到。”邢文秀对协会大加赞赏,“下午两点半,韭菜市场上就停满了收购的货车,6点前全部交易完。而且是一手交货,一手交钱。省心!”
“这个市场,每年外销韭菜可达2000万斤!”邢文秀说,全村1000亩地,种植韭菜达800多亩;在九圣庙村周边,有20多个村种起了韭菜,面积有3000亩。生产有保证,销售不用愁,增加了种菜信心。2007年,他又承包了3亩地,韭菜面积达到了10亩。
“韭菜一年收三茬,每亩地一茬能产3000多斤,三茬近一万斤,一亩就挣一万块。加上套种的西瓜、棉花和菜花,一亩能收入一万六!”邢文秀说,韭菜套种西瓜、棉花和菜花,是他多年摸索成功的“三种三收”立体种植模式。
养猪户:盼望国家加大养殖科技投入
“去年,养猪纯收入约120万元。”东昌府区华苑畜牧公司总经理张高丞介绍,“经过更衣、换鞋、照紫外线、过消毒池4道程序,才能进入养殖区。”
张高丞认为:“降低饲养成本,是提高养殖效益和抵御市场风险的根本措施。”他用米糠、麸皮等替代部分玉米,可降低一点成本;为保证饲料能量,他与中国农大搞出了混合饲料,成本降了5%,每头猪成本减了30元。
“农民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确实如此。”张高丞介绍,“一旦染病,就会成批地损失,这是养猪的一大难题。”目前,他投资100多万元,与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联合,建立了聊城市猪疫病防控工程中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29/16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