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团退休老教师谢嘉感慨地告诉笔者:“王政委给百姓干的实事大家都能看到。你瞧,以前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如今都变成了铺上柏油的硬质马路。路两边还有路灯、绿地,团部小城镇的楼房林立,还有功能齐全的农贸市场,现在我们和城里人的生活没什么两样了。
该团八连职工于明和高兴地说;“这几年,六团的政策稳定,党委说话算数,平均年收入都在3万元左右,我在团部小城镇买了楼房,今年还准备买辆小车。”
六团曾经很穷。1996年被列为兵团级的贫困团场,2007年又列为国家级的贫困团场。由于土壤盐碱含量大,地下水位高、年积温偏低等因素,长期以来团场负债经营,职工收入偏低,再加上政策上时有波动,职工承包土地积极性不高,是农一师十几个团场中最穷的一个团。但在一位复转军人出身的政委来了以后,就有了明显的变化,于是就有了先前的一幕。
临危受命不言悔
2006年的夏季,在六团各种社会矛盾凸现、生产经营面临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这位43岁、黝黑的皮肤,高大的个儿,时任农一师政研室主任,曾是全师土地承包、农业泵房经营等重大政策的参与者和制定者的王庆安,受师市党委委托,临危受命为六团党委书记、政委。这位地道的农民出身的汉子,曾在部队服役4年,在连队、团场和师当过农工、副连长、副指导员、指导员、连长、科长、副团长及师政研室主任和现任政委职务。每走一步,都与他兢兢业业和勤奋好学密不可分。尤其是在部队上当兵的那几年,使他练就了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刚毅性格。
刚来六团那阵子,映入他眼帘的是团部和连队到处都是破烂不堪的土坯房子,职工成批到机关上访,团领导都不能正常办公,团场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团场和职工唯一的依靠就是棉花生产。一连串的问题,让他几夜辗转难眠。
以身作则苦为乐
王庆安曾在六团党委扩大会议上掷地有声地说:“我和党委一班人到六团不是享福来的,而是为六团的发展和职工的增收干实事来的。”王庆安深知,职工上访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政策不稳,口袋没钱就怨领导。就这样,他带领六团党委一班人深入基层广泛调研,畅通信访渠道,建立和完善信访制度,依章依规解决遗留问题;在全团开展以拆除土坯房和乱搭乱建为重点的爱国卫生整治活动;找准影响团场发展的瓶颈,多方筹资,逐年加大排渠疏通力度,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地下水位明显下降;在棉花生产上,强调狠抓“精耕细作”和培肥地力两个个性问题,在他的畅导下,六团棉田实现了多年未解决的粉碎棉杆、秸杆还田工作,实现了棉花高架堆放和机械装花要求。在他的坚持下,六团职工所承包的土地得到了全部长期固定,年终兑现严格履行合同,对待困难职工,多方救济。在他的积极努力下,六团开始呈现出了没有项目支持发展的局面,于是,王庆安会同有关部门人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利用社会资金和团场自筹资金的办法,投资近亿元的团部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连队办公设施逐年改善,柏没公路通达全团各单位,职工人居环境得到根本解决。在他的大胆创新下,六团的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重大进展。
王庆安的家不在六团,但他始终把六团当成自己的家,在六团吃,在六团住,与六团的干部职工同甘苦,共命运,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天道总是酬勤。经过几年的努力,六团提前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实现农业增产。到“十一五”末,全团完成棉花种植面积3.65万亩,总产籽棉1654余万公斤,平均单产453公斤。比“十五”末(7.06万亩)减少面积3.41万亩,多产籽棉90万公斤。种植水稻1500余亩,总产144万公斤。林果业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25万亩扩展到4.8万亩,生产各类果品2万吨。牲畜存栏总数2.64万头(只)。完成农业总产值1.5亿元,比“十五”末(1.39亿元)增加1100万元,增长7.9%。实现职工增收。2010年全团职均收入4.5万元,比“十五”末(1.2万元)增加3.3万元,增长275%,完成“十一五”计划(1.5万元)的220%。实现团场增效。2010年团场实现总产值2.5亿元,一产1.5亿元,增长21.65%;二产0.54亿元,增长27.4%;三产0.46亿元,增长27.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048.83万元,是“十五”期间五年投资总数9477万元的1.9倍;新建职工住房近72052.52平方米,是“十五”期间建设35774平方米的2倍。盈利1782万元,比“十五”末(-102万元)实现增盈1884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25/16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