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都江堰与李冰


    穆祥桐

    都江堰是中国、也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防洪灌溉水利工程。水利史专家评价它“规模巨大、布局合理、费省效宏、历久不衰”,至今还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岷江发源于四川松潘县境的岷山南麓,流经深山峡谷,水势湍急。在今都江堰市出山口之后,地势渐趋平缓,岷江上游挟带的大量泥沙往往淤积在这一带的河床中。在雨季,岷江常在这里泛滥成灾。而在今内江流域一带又因缺水而经常干旱,农业生产发展十分困难。公元前316年秦来蜀国后,开始经营蜀地,为使其在统一过程中发挥作用,解决蜀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就摆在了秦政府面前。此时,秦昭王(公元前325年—前251年在位)听从了田贵的建议,任命“能知天文地理”的李冰为蜀守,在川西平原上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在公元前256—前251年修建的都江堰。

    都江堰渠首先要由都江堰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部分组成。都江堰鱼嘴是在岷江中心的洲渚上利用卵石的竹笼修筑起来的分水堰,因该工程形状似鱼嘴,故名。鱼嘴将岷江分为左右两股,左为内江,右为外江。都江堰鱼嘴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水,并有调节内外江的分流比例作用,正如都江堰治水“三字经”中所说的“四分六,平潦旱”。洪水时,外江分洪排沙多,分洪占六成;枯水时,内江引水多,约占六成。飞沙堰是内江的泄洪排沙工程,它位于虎头岩对面的内江右岸,历史上一直沿用竹笼装石垒。内江引进的流量超过需要时,则从飞沙堰溢出外江;飞沙堰在溢流泄的过程中,同时将水中泥沙排至外江。宝瓶口是内江灌区的进水口,是开凿山岩而成,因形状似瓶口而得名。宝瓶口的作用一是引水供下游灌溉、漂木和居民生活用水;一是与飞沙堰、人字堤堰口联合运用,控制进入内江的水量,保障灌区安全。除了都江堰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工程外,都江堰还有百丈堤、金刚堤、人字堤等附属设施,它们与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共同发挥防洪灌溉的作用。都江堰建成后,川西平原的农业经济获得了明显的发展。由于水利灌溉,单位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史籍记载:绵、洛二县“各出稻稼,亩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华阳国志》记载:李冰“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又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四川之称“天府”,实由此始。

    李冰在修建都江堰中发挥了杰出的作用,后世对他进行了充分的肯定。《风俗通》称:都江堰“溉田万顷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立其祠。”李冰在四川兴修水利时,还为解决行船安全而凿离堆,《华阳国志》载:“冰凿崖时,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与神斗,迄今蒙福。”李冰在修筑都江堰时,曾刻石人三个为水则,作为量水工具,“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在汉灵帝时,人们在维护都江堰时,以李冰为神,刻其像以代替原来的石人。1974年春修都江堰时,从鱼嘴外一侧江底挖出的两个石人中其中之一即为李冰像,在石像胸前刻有“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位”诸字,在两袖上刻有建造的时间和建立之人:“建宁元年(公元168年)闰月朔二十五日,都水掾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镇)水万世焉。”

    都江堰在李冰之后,屡有维修。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总结出了一套相当科学的管理经验。除了前面所提的“分四六,平潦旱”外,还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诀,即维修时要深淘宝瓶口上游河滩附近淤积的沙石,而飞沙堰的堰顶不可修得太高,以免阻碍洪水的外泄。

    都江堰这一古代杰出的水利工程,由于修筑、管理和后人的维护都相当科学,所以历经2000余年,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都江堰的灌溉面积已由过去的200多万亩增加到了近千万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生产 平原 雨季 干旱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