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干支斗渠不修好有水也进不了田


    本报讯安徽调查组在凤台、蒙城、怀远等县调研中发现,这三个县都属于淮河水域,水利条件好,境内多条河流纵横交错,地表水资源充沛,但近年来由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特别是干渠老化、支渠损毁、斗渠淤塞,有水进不了渠、有水进不了田的现象十分突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抓农田水利建设很好,一定要把干支斗渠修好。

    调查组发现:

    水改旱情况十分普遍。蒙城县副县长李星介绍,在上个世纪80年代水利条件好的时候,全县水稻种植面积30多万亩,但这些年由于缺水,农民不得不改变种植结构,尽管种植水稻的效益较高,但浇水成本高、费工费时,老百姓都不愿意种了,目前水稻面积已缩减到不足2万亩,相对耐旱的玉米面积由3年前不足2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120万亩。

    水费拉高了种粮成本。目前,在黄淮小麦主产区,除了种子、化肥等成本外,浇水费用成了农民种粮支出中较大的一块。在蒙城县农民浇灌麦田大多要经过一、二、三级提水,政府承担一级提水费用,把水送到干渠里,一家一户再通过小型柴油机抽水,拖着“小白龙”管道喷灌,需要两个人轮换浇水,费工费时成本高。蒙城县楚村镇一位正在抗旱的村民说:“一级提水每度电两毛七,二、三级提水每度电五毛六,一公升柴油七块二,再加上管道费用和人工费用,平摊下来浇一亩麦要40元,今年连浇3次就是120元,抗旱开支越来越难承受。”

    旱涝保收没保障。今年皖北地区旱情较重,各级政府紧急疏通干渠河道,抢修了一批提水泵站,确保干渠蓄水充足,农民通过二、三级提水,以管道喷灌方式浇麦,但与放水自流漫灌相比,喷灌水压大、水流急,不仅耗时耗力、成本高、效率低,还存在着浇不透的问题。在一些干支斗渠不能到达的地方,有的农民自己出资或以合作方式打井抗旱,打一口能覆盖五六十亩的井要7000元。由于浇水成本太高,部分农户抱着“浇地太麻烦,收点够自己吃就行”的心态,宁愿出去打工,也不愿在抗旱上投入更多成本和精力。蒙城县阜西村支部书记阜守彬说:“今年一号文件主题很好,抓到了点子上。要是早抓,就不是现在这样了。”

    调查组感到,现在很多地区抗旱工作已成常态,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为下一步农田水利建设指明了方向,当务之急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干支斗渠作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中之重,集中精力、整合财力在这个关键环节取得突破。 龙新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斗渠 干渠 水稻 喷灌
下一篇 :董振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