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恒杰
前不久,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透露,北京、上海等城市今后将接收打工子弟入读当地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这意味着,打工子弟可以以“借考”的方式在京参加中考,以“借读”的身份升入北京中职学校。
笔者认为,这看上去对在京沪等大城市的打工子弟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从现实来看,该政策的进步意义极为有限。这种办法虽然有利于缓解打工子弟的升学难,却并不值得倡导。因为这种措施即使是正面的,也是欠公平的,不能体现公共服务品共享的必然趋势,是在用不公平的办法解决教育不公问题。
由于我们的二元社会结构已经存在了大几十年,市场经济也发展了小几十年,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城市之间乃至同城之中严重分布不均,教育不公的现象目前在各地以各种表现形式比较普遍地存在着。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是我国在城市化加速过程中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政府推进教育公平面临的巨大挑战。据统计,目前以农民工为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已达1500万,其中处于学龄阶段的占大多数。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大问题。
在户籍壁垒的约束下,打工子弟在流入地参加中考、高考一直都存在制度上的障碍,每年都会有大批学生奔赴户籍地赶考。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京沪这样的特大城市里“打工子弟可读中职”体现了一种进步。但随着高校持续扩招,以及高考适龄人数的逐年下降,上大学本已越来越容易。外来打工者辛辛苦苦地将子女带在身边,是希望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可以说,不到万不得已,打工子弟并不愿意选择读中职。
另外,从实际情况看,京沪等地接收打工子弟入读当地中等职业技术类学校,并非一项主动的政策措施。教育部相关人士也表示,按北京初中毕业生数量测算,本地毕业生不能满足所有普高和中职的接纳量。因此,北京的中职学校一方面通过合作办学等项目从周边省市、西部省份招生,另一方面就是招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由此来看,大城市中职学校向打工子弟开放,将为当地中职校补充必要的生源,打的其实是自己的小算盘。
退一步讲,即使这种措施确是为打工子弟利益而推出的,那么因此而升入中职学校的打工子弟,如果确实安于乐于此途当然是好事成全,但难免有不少能够且愿意升入大学深造发展的,只因难以选择或无权选择而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中职学校的。那么,对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解决方案虽然比没有要好些,但决不是公平的。难道城市的决策者们就不能设计出真正为这些求知学子着想又具操作性的办法么?
笔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俞敏洪委员的一个提案建议或许能对解决这一问题有所促进。俞委员提出,中央政府可根据各地实际学籍人数而不是户籍人数划拨义务教育各项经费,输入地政府应将包含随迁子女在内的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以学籍管理代替户籍管理,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随迁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与输入地学生享受完全同城待遇,平等地参加中考和升入高中继续学业。俞敏洪发表的微博表达了这一提议的思路:在一个流动的社会并且注定必须流动的社会,需要新的社会机制来管理,需要用疏而不是用堵的方法,人流像水流,一堵就四处横流,只会造成更大麻烦。现在很多政策都是堵,而且还带有对公民的区别对待,很不好。希望能够看到合理疏导的政策,并且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两会期间也透露,教育部正在加强调研,研究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会很快有个方案。这个方案究竟会是怎样的?肯定会有很多的人在期待。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22/163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