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牛佳棠
现任山东省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持爱岗敬业、锐意创新、务实勤奋、廉洁自律,特别是担任市交通运输局局长以来,为枣庄交通事业的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创造的中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枣庄模式”走向世界,源头管、路面查、事后追踪处理“三位一体”治超长效机制、交通稽查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等先进经验先后在全省、全国推广。自2001年以来,连年受市委、市政府嘉奖,多次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和枣庄市委、市政府荣记二等功,被市政府授予“枣庄市劳动模范”。被省总工会授予“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交通运输部授予“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
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方面,枣庄交通人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其政府主导、五个落实(资金、人员、责任、考核、奖惩),建立长效机制的做法得到了交通运输部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被誉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枣庄模式”。在去年10月份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农村公路大会上,枣庄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牛佳棠做的专题报告《中国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枣庄模式”》,赢得了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
那么,什么是“枣庄模式”?“枣庄模式”究竟是怎样形成,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牛佳棠进行了专访。
问:“枣庄模式”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牛佳棠:枣庄市是山东省的一个地级市,现辖市中、峄城、薛城、山亭、台儿庄五区和滕州市,共有2481个行政村。近年来,全市共改造和建设农村公路6115公里,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50.75公里,99.9%的行政村通了油路。由于农村公路量大面广,资金投入少,建设标准低,加之管理养护相对滞后,先期建设的部分路段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管理和养护,农民群众势必重走“老路”,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十分迫切。
据测算,一般四级农村公路每公里造价约30万元,而养护1公里农村公路平均每年仅需1.6万元;如果只建设不管养,寿命期限一般为3~5年,如果管理养护得好,使用寿命可延长至10年左右。为此,我们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决定先行一步,探索解决对农村公路的管理和养护问题,“枣庄模式”应运而生。
2008年年初,山东省交通厅全文转发《枣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充分肯定枣庄市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探索,要求各地交通部门认真借鉴枣庄经验,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早日落实养护资金,出台养护管理政策。山东省副省长郭兆信批示:“枣庄市就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进行了有益探索,请信息处予以摘发,并请交通厅注意总结这方面好的经验做法,确保农村公路完好畅通。”2009年,国家交通运输部向全国推广枣庄的经验做法。
问:“枣庄模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因素是什么?主要是因为本地的经济比较发达、财政收入充裕吗?
牛佳棠:枣庄是国务院确定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目前正在加快转型发展,经济并不发达,财政收入并不充裕。“枣庄模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缘于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交通运输部门的积极作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市委书记刘玉祥、市长陈伟亲自过问,陈市长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并提出明确的意见和要求,在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建立及养护资金落实等方面给予了极大关心和支持。市委常委、副市长张宝民作为分管领导,通过召开工作会、现场督导等形式,强力推进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确定了全市农村公路“有路必养”的目标,明确了资金、人员、责任、考核、奖惩“五个落实”的工作任务。各区(市)政府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在较短时间内,均出台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各自实际,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养护措施,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落到实处。
市交通运输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怀着对农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在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反复研读上级文件,大胆探索实践,按照“先试点、再推开”的思路,将座谈会开到了路边村头,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乡(镇)、村委会负责人及村民代表的意见,确保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积极稳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3-06/16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