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兵沈建华孙乃会徐恒杰通讯员孟国平张小燕
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沿海发达地区如何让增粮与增收的“鱼”和“熊掌”兼得,常常产生疑问。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和回答,走出了一条粮食生产大市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成功之路。
从单纯的“粮袋子”到千斤粮万元钱的追求
一亩地既要生产一千斤的水稻,
又要实现一万元的产值,这可能吗?
踏进兴化市陈堡镇红富堡公司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一望无际的设施大棚宛如一片银色海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公司总经理姚长松说,他实施的是“水稻—番茄”高效轮作模式,夏季种水稻,冬季长番茄。“一亩番茄大棚,连同养鹅、套种豇豆等收入,一万元没话说;番茄收获后,我在大棚里栽上超级粳稻,上面蒙上防虫网,整个过程不用农药,大米上市后还能卖到每斤8元钱的高价!”老姚笑呵呵地告诉记者。
在泰州,像陈堡镇红富堡公司这样实现增粮与增收“双丰收”的,并非是少数几个供人参观的“盆景”,而是泰州市推进“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高效农业规模化”措施的一个个必然结果。
泰州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常年粮食种植面积650多万亩,粮食产量300多万吨,夏粮及小麦单产连续多年全省第一,水稻单产全省第一。2010年,兴化市钓鱼镇万亩丰产方“甬优8号”百亩超高产创建平均亩产达896.8公斤,再次刷新我国稻麦两熟地区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泰州市委书记张雷说,“粮袋子”不是包袱,可以通过“点粮成金”变成“钱袋子”。发展现代农业,一方面要实现粮食增产、撑起国家的“粮袋子”,另一方面要实现农民增收、鼓起农民的“钱袋子”。
姜堰市沈高镇双星村有耕地5000多亩,高效设施农业面积2576亩,传统粮食种植和现代高效农业在这里实现了比翼双飞。村民丁昌根在外干了20多年泥瓦工,前年回村建蔬菜大棚,去年21亩大棚净赚18万元,是他当瓦工年收入的好多倍。村党总支书记沈昌宽说,该村960户农民中有450多户从事高效农业,加上种粮收入,每户一般每年能挣三四万元。
去年,双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80元,其中高效农业占比达到50%。依靠发展高效种养业,该村家庭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的已有100多户。
据泰州市农委主任赵留贯介绍,目前,全市正在重点实施粮食高产增效创建和“五横、两纵、一个中心板块、八大产业链”的现代农业“5218”工程。38个水稻、小麦等部省级万亩示范片,面积达41.3万亩,单产水平高出大面积生产20%以上,全市高效农业面积已达177万亩,占耕地面积30%,高效农业项目覆盖80%以上乡镇。
从盘活有限土地资源到激活无限要素资源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既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又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泰州市代市长徐郭平认为,要善于从盘活有限的土地资源到激活现代农业无限的要素资源上下功夫。
泰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和里下河沉积平原交汇处的扬泰岗地,高沙土是这里的普遍土质。治理高沙土,向土地要效益是泰州市常抓不懈的重点工程。近两年来,泰州先后利用江苏省高沙土治理项目,投入5395万元进行了11.7万亩的土壤改良,全市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生产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元竹镇是泰兴市东北部边远乡镇,境内全部是高沙土土壤。经过持续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元竹镇高沙土整治面积已超过90%。2010年,元竹镇粮食总产量2830万公斤,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达40%,该镇兴杨村已建成千亩香椿示范基地,全镇力争在3年内香椿种植面积扩大到万亩以上;姜堰市张甸镇属通南高沙土地区,2003年以来,全镇通过综合整治配套建设,18个村均达到了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目标,该镇由此形成了粮经结合、种养结合、纯粮种植等多种种植模式,每亩地平均增加产出300多元。
传统农业积累缓慢,农民增收乏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泰州市委副书记王守法说,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性力量,要摘掉传统农业“弱质”的帽子,必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和农业科技的引领、支撑作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2-16/16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