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沈建华陈兵孙乃会徐恒杰通讯员孟国平张小燕
新春伊始,泰州大地处处生机勃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末,泰州市城市化率已从“十一五”期初的45.3%提高到53%,至此,对照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4大类18项25个指标,以县为单位,泰州已全部达到省定目标,全市提前两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在泰州城乡采访,记者一路领略泰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果和辉煌,一路体味其诸多“突破战略”背后的意义和效应。
释放民资民力,洋港村每三户农民有两户创业
走进泰州乡村,无论是“锅底洼”粮仓兴化,还是沿江发展新锐靖江;无论是生态农业名市姜堰,还是现代农业新秀泰兴、高港,到处都让你感觉到一种繁忙的氛围和发展的强劲。
泰州市委书记张雷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足,是泰州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的一块“短板”,这是最广大的民资、民力没有最大程度上从“休眠态”激活为“市场态”的表现,促进二三产业发展,做大做强民本经济至关重要。
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层次与劳动力资源状况和劳动者素质密切相关。近年来,泰州市启动城乡劳动力统一登记、集中培训、推荐就业、动态管理的就业服务和培训体系,全市已有73%的劳动力实现了转移;去年,泰州又创造性实施了“新市民政策”,全市16万外来务工人员将逐步实现“有户籍、有收入、有社保、有医疗、有房住、有组织”,子女“有书读”等10项同城待遇,确保外来务工人员留得住、用得好。
泰州是全国创建创业型城市试点城市之一,每年的创业人数都以数万人激增。泰州市代市长徐郭平说,创业既可以拉动就业,也是二三产业发展的保障,富民强市的动力。泰州市通过引导和扶持全民创业,大量的民间资本变成了创造财富的血液,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活跃的经济细胞。
民资对投资环境有着天生的敏感。为此,泰州市把创造创业条件和优化创业环境作为激活民资的关键措施来抓。创业少项目,泰州启用了网上创业项目库,包括餐饮业、农林畜牧业等270多个创业项目可供创业者自由选择;创业少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贷款、发展基金、扶贫基金等全程扶持,2009年,泰州市发放小额担保贷款总额全省第一,2010年又首次将创业担保贴息贷款对象扩大到城乡所有劳动者;创业限制多,泰州市规定,对创业者初创小企业不设门槛,不限比例,不论规模,将农民返乡创业纳入招商引资范围,享受外地客商同样的优惠政策。
伴随着一项项高“含金量”政策措施的出台,泰州市全民创业大潮也一波波涌起。泰兴市珊瑚镇洋港村,每3户农民就有两户创业,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八成家庭住上了别墅式小楼、安装了宽带网络,全村拥有小轿车100多辆,在黄桥老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据泰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同志介绍,2010年,泰州市预计新增城镇就业7.2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5.9万人,新增创业5.4万人,带动就业16.5万人。2010年,全市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92.5%,超出全面小康目标值0.5个百分点。
扶贫解困,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2009年,泰州市有贫困人口16.94万人,到2010年底,全市已基本消除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贫困人口。泰州市委副书记王守法说,在全面建设小康道路上,泰州不会丢下一个人,通过机关干部结对帮扶、企业扶贫济困、就业脱贫等渠道,许多贫困户不但脱了贫,而且成了致富路上的新典型。
建设文化资源共享平台,“送文化”更要“种文化”
按照马斯洛阶梯式需求理论,人在获得物质生活的相对满足之后,必定要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情感需求等方面的满足。泰州市2010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万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多元,均已超过全面小康的目标值,更好地引领和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泰州面临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近年来,全市通过实施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战略,既发挥了城市的文化辐射作用,又挖掘、整合了农村的文化资源,真正实现了城乡文化的互补和互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2-15/161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