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娆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着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前不久,全国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难点村”治理工作会议在陕西召开,会议充分肯定和推广了陕西的做法和经验。
村务清则人心齐
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很多,但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由于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监督不得力而导致不少村级领导班子涣散、干群关系紧张、各种矛盾突出。
陕西省按照中央部署,从1998年以来在全省推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制定了全省《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办法》,从公开内容、公开程序和公开形式三方面予以规范,为促进全省各村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不少后进村通过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发生了较大变化。
西安市东韩村是中国农民画乡——户县“第一画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村务不公开,管理不民主,经济不透明,村干部无人监督,导致干群关系紧张,部分群众到县、市、省不断上访,成了有名的“上访村”。2008年底,东韩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采取“两推一选”和村民直选的办法,选举产生了作风民主、办事公道的两委班子。新班子上任第一件事便是总结反思过去村务不公开、财务不清、事务不明、管理不力的沉痛教训,建立了严格的村务管理制度,村干部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东韩村一改往日后进面貌,群众高兴地夸奖两委会成了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火车头”。
基础牢则大局稳
陕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经过十年的推进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到2009年全省仍有400多个行政村工作进展缓慢、干群关系紧张,成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村”,这些村多数仍存在村务不公开、假公开,公开不及时,内容不全等重形式、轻实效的问题,在个别地方“村民自治”演化成了“村委会自治”,甚至变为“村官自治”。因此,治理“难点村”又提上陕西省委、省政府的议事日程,各级政府通过规范管理,实行“一村一策”、“一事一议”的治理办法和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工作机制,解决了一批“难点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开展“升级晋档、科学发展”争先创优活动,将全省村级组织按工作现状分为四类,采取量化分值考核评比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全省村级组织“难点村”的治理。全省“四类村”由16812个减少到7332个,减少了56.4%。
紫阳县红椿镇七里村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一个典型的“村民闹饥荒,干部无人当”的“难点村”,村支书面对贫穷落后现状,不堪忍受群众的埋怨指责而辞职。在治理“难点村”工作中,红椿镇决定从脱贫治难入手,帮助该村新建丰产密植茶园3188亩,茶叶加工企业2个,完成农电改造10公里,新修和硬化公路27公里,修建饮水工程2处,招商引资500万元建成页岩砖厂1个,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342元,一举甩掉“难点村”的帽子。
监督力则政风畅
陕西农村比重大,全省27364个行政村的稳定与发展,事关全局。农民如何才能作主,如何来监督村委会,这是一个一直没有
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作了具体规定。实践中,四个民主中前三个都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实现形式,唯独民主监督很长时间停留在理论上、口头上,缺乏一个有效载体和机制。
农村原有的一些监督性组织,如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事调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村民代表议事会、党员议事会等,由于其从属于村民自治机构,在村两委会领导下工作,起不到实际监督作用。对村干部的监督实际上处于虚化、弱化,形同虚设。
2006年9月,在渭南市澄城县杨家陇村,敲锣打鼓建起陕西省第一个村民监督委员会,村监会从建立到运行形成了一套规范、完整的制度,村监会在党支部领导下、与村委会成为村级组织中的三驾马车之一。
陕西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郭永平认为,村民监督委员会是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治理“难点村”的一种有效形式,是一把能打开“锈锁”的“金钥匙”。他及时向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汇报,经领导同意后立即在渭南市开展全面试点。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完善,2009年初,陕西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村民监督委员会试点工作的意见》,并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经验交流会和现场观摩会。对全省107个县纪委书记、1705个乡镇党委书记、2.5万名村支部和村委会主任、1.9万余名村监会成员进行培训。这一制度迅速在全省推开,目前,陕西已建村民监督委员会27030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8.7%。两年多以来村监会作用初步显现,“难点村”由447个减少到207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0.75%,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2-11/161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