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凤云通讯员丁广阳邱柏星
脸庞黝黑、表情刚毅,拙于言而敏于行,这就是南京军区陆航某团团长司启富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这个从农家院走出来的其貌不扬的军人,上任团长4年,就推动团队战斗力建设3次跃升;带领团队圆满完成24次重大演训任务、7次非战争军事行动。2007年被四总部评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2008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
“干好份内事是一种责任”
初冬时节,寒气袭人。凄厉的警报声划破营区的宁静,团长司启富稳坐塔台,按“一个过程”指挥操控部队,机群编队、航速航线、飞行高度、起降时机等要素依次明确到位。一声令下,机群拔地而起,“铺”上蓝天……
“装备完好率100%、出动率100%、升空率100%,这个团完全具备随时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考核组的同志向司启富竖起大拇指。
“干好份内事是一种责任。”
司启富说得坚决,“作为一名军人,练兵打仗就像农民种地、学生读书、工人上班一样,是天经地义的;作为团长,最大的责任就是带兵打仗,提高部队战斗力。”
在司启富那里,所有事情都要为“准备打仗”让路。前两年,团队大批武装直升机列装,任务调整,作战重难点问题突出。在没教范可循、没经验借鉴、没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司启富硬是把部队拉到海上,迎难攻关,冒险解难,破解十多个作战重难点问题,形成15项战法研究成果。
正是司启富的这种随时准备打仗的使命意识、紧迫意识,催生了团队战斗力建设的3次跃升:当团长第一年,团队接受全军年度考核由老末跨入中间行列;第二年排名第四;近两年,一直名列全军陆航部队第一。
“60后”团长有着“80后”的新潮
司启富生于苏北老区,农村的生活练就了他坚毅的性格。身为特级飞行员、优秀教练员和出色指挥员,司启富能熟练驾驶8种战机,个人飞行总时间早已突破5000小时,指挥上万架次无差错。但是在他心里,能够带出一支过硬的队伍更加重要。
5年前司启富刚上任时,能单独执行任务的机组仅占全团直升机现有编制数量的60%左右,10多架新列装的飞机还没有形成战斗力……为了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人才不足的矛盾,司启富和副团长、参谋长等飞行领导及骨干住进飞行大队、机务大队,依靠严格落实训练小时,“滚雪球”式地培养人才。一年多时间下来,全团就有近20名飞行员放了“单飞”。
这位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团长,思想还有着“80后”的新潮。每天再忙,他也要挤出时间读书学习,带头学信息化、钻信息化、练信息化。在他的带领下,团队飞行指挥员人人会操作运用指挥引导软件,所有领导和机关干部会操作一体化指挥平台,90%以上的飞行员会操作使用某信息数据系统,99%的干部、45%的战士考取国家计算机等级证书。
把“死亡航线”变成“生命通道”
2008年5月17日凌晨,南京军区陆航某团接到到达汶川地震灾区后的第一道命令:由于山体移位、道路阻断,青片乡地面救援无法进行,被困的2万多名群众,粮食吃光了,药品用尽了,重伤员生命垂危。司启富连夜带领参谋长和作训股长研究航线,编组飞行机组,拟制救援飞行计划和方案,彻夜未眠。
天刚蒙蒙亮,司启富就率领8架直升机,满载物资,直飞北川。50分钟后,机群飞临进入北川的必经之地——茶坪山大峡谷。司启富驾驶的长机飞在最前面,透过舷窗,他看见V字型的峡谷浓雾一片,方向辨别尤为困难。
“明知是‘禁区’也要闯,是‘头鹰’就要领航!”返回机场后,司启富立即召集飞行员对照地图和飞行所见的实际地形,现场研究浓雾飞行方法。下午2点,天气刚刚好转,司启富亲自驾驶长机,再次率领机群突进大峡谷,由于准备充分、指挥有力,“吉祥鸟”终于出现在了灾区上空。
凭着平时过硬的训练基础,那段日子,司启富和战友们挑战生疏险恶地形、复杂多变气象和生理心理极限,上百次飞越一般人不想飞的航线、不愿飞的气象、不敢飞的生命禁区,在大峡谷空投食品、药品等物资,成功完成了医疗专家、通讯器材的投送任务,并安全转移重症患者和受伤群众,硬是把“死亡航线”变成了一条“生命通道”。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2-10/16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