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再为奶价堵心了 ——肇东市实施乳业价格调节机制纪实
□□李晓东车彦旭本报记者刘伟林
“现在我们奶牛户真的‘牛’了,这还多亏了价格调节机制发挥了作用。”谈及价格调节机制,黑龙江省肇东市宣化乡奶牛养殖户李昕颇有感慨地说。
“价格调节机制”的作用在肇东真的有这么大功效?近日记者走进这个黑龙江省乳业大市进行了走访。
2001年,通过招商引资,伊利集团进入肇东,当地奶牛产业开始加快发展,同时,一些新矛盾新问题也开始出现。由于原料奶紧俏,一些外地企业采取不建基地、只争鲜奶的游击战略,跨区域滥设收奶站点,扰乱了正常的生鲜乳市场秩序;由于原料奶供应紧张,有的奶农和收榨奶站业主趁机掺杂使假,赚取不法利益,造成奶质降低,给企业产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有的奶站以及流动奶贩无证照经营,偷逃税费。针对这种情况,2008年3月,市政府牵头组织协调,由市职能部门、乳制品加工企业、奶
业协会和奶农业主代表四方组成了商品奶定价协调委员会。根据市场行情、饲养成本、企业加工情况、奶农意见,本着公平合理、利益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阶段性地确定商品奶收购价格。2009年初,省政府出台《黑龙江省奶牛生鲜乳指导价及形成机制方案》,在部分县市实施奶牛生鲜乳政府指导价管理,每年春秋两季发布全省淡旺季生鲜乳最低限价。肇东市商品奶定价协调委员会同步更名为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
生鲜乳政府指导价在实际运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肇东市畜牧经济开发区党委书记孙双斌表示,政府指导价兼顾了供需双方的利益,乳品加工企业为奶农业主提供了便捷畅通的销售渠道,奶农、业主为企业提供了质优量足的原料奶。他说:“2008年,全市通过政府指导价的方式,根据市场行情协调龙头企业先后6次上调生鲜乳的收购价格,由每公斤1.63元调高到2.58元;2009年,协调龙头企业先后2次上调生鲜乳的收购价格,由每公斤2.38
元调高到2.5元;2010年,又将生鲜乳的收购价格调高至目前的每公斤2.95元,激发了群众发展奶牛养殖的热情,促进域内奶牛产业化的升级,同时巩固了企业奶源基地建设。”
政府指导价的公平、公正性,避免企业与奶农业主之间因价格因素而产生矛盾,龙头企业建设基地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奶农、业主保护龙头企业的意识浓厚,加工企业与基地的关系进一步密切。为保护广大奶农的根本利益,奶价协调委员会与龙头企业多次协商,龙头企业保证了弱市奶价不降,不拒收不限收,保护了奶农的利益和积极性。
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为加大投入、扩大产业规模提供了信心。几年来,肇东市先后5次制定出台特殊扶持政策。市财政投入1000万元作为奶牛发展基金;为龙头企业注入发展资金4300万元;建青黄贮公司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1900万元;整修奶站专业村屯道路370公里,投资1.74亿元;新建机械化榨奶站总投资1700万元。龙头企业也对基地建设进行反哺,伊利集团投入奶农周转金3700万元;投入机械榨奶设备及奶站补贴达7800万元。全市210个榨奶站全部实现了从挤奶到运输全程机械化封闭运行,鲜奶质量有了更可靠的保证。
去年,肇东市单牛年平均效益已由1800元提升到接近3000元。奶农养殖的兴奋点已经激活,养奶牛致富的信心倍增,部分奶牛户开始外出购牛。尚家镇尚家村奶农聂明军一次性就购回优质母牛20头,他说:“奶价有政府介入调控,养奶牛收益有保障了。现在正是奶价好牛价低的时候,发展奶牛正是时候。”
宋站镇瑞光村养牛大户刘成说,有了价格调节委员会,我们不再为奶价堵心了,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
2010年9月,黑龙江省绥化市委常委、肇东市委书记张锡才带领市价格协调委员会的主要成员在呼和浩特市与伊利集团达成新的协议,将奶价由每公斤2.8元调至2.95元,奶站服务费调到每吨400元,仅此一项,每月可为当地农民增加100万元的收入。这是伊利集团去年在肇东第3次调整生鲜乳收购价。价格调节机制将龙头企业和奶农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成为当地乳业发展重要保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n/2011-01-21/1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