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还是那片地产值连摸高


    □□  本报记者肖克刘久锋

    “185”破解山区农业发展难题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传统农业州,受交通、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制约,农民增收难、农业经济效益低一直是摆在全州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头等大事和难事。

    2009年以来,在黔南州,“185”这几个阿拉伯数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它们在州委、州政府的文件上醒目地标示着,在县乡干部的头脑中盘旋着,在田间地头农民的嘴边常挂着。

    “185”是黔南州200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农业工程,指在一个农业生产年度内,根据各地海拔、气温、土壤等生产条件,区位优势和农民生产水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复种指数和农产品商品化率,使每亩田地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万元、8000元或5000元以上。

    数字具有确定性,似乎难以更改和打折扣,但记者在黔南独山、罗甸、长顺、惠水等地采访时,发现加入工程的田地实现了销售收入过万元,一些地方把“185工程”搬到了山上,提出建设“万元坡”、“万元山”、“万元林”。

    州委书记黄家培告诉记者,“185工程”是一种货币量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概念,是一种用经营理念发展农业的思路,是一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一年多熟或特色种植为手段,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为核心,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的举措,也是黔南州摆脱“两欠”制约、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尝试。

    围绕“185工程”,黔南州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了推进工程实施的发展目标、生产布局、工作措施,围绕州内“两高”沿线和省内骨架公路网进行生产布局。在低海拔地区重点发展早春蔬菜和延秋蔬菜,进行菜—稻—菜生产;在中海拔温热区,重点发展夏秋蔬菜,进行菜—菜—菜生产;在高海拔冷凉区,重点发展精细夏秋蔬菜。

    工程落实到田间地头

    去年初冬时节,记者在黔南乡间一路行来,新翻泥土的味道和蔬菜的清香扑面而来。公路两边绿油油的菜地里,辛勤劳作的村民随处可见。

    人不闲,地也不闲。很多农户都在忙着种第三季菜,正在青菜地里锄草施肥的独山县基长镇阳地村村民盛仕丽说:“往年都是早熟蔬菜后接一季水稻,种第三季菜的人很少,也不好卖。如今种菜不愁销,我家3亩菜地2009年前两季收入3万多元,这季青菜还可收入4000元。”村干部告诉记者,菜农不愁销是因为当地蔬菜有规模,两广、川渝的客商直接开车到村里或是委托当地经纪人收购。

    为实施“185工程”,各县领导干部主动下村入户建立示范点,每个示范点带动农村劳动力200人以上或100农户以上,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鼓励干部、农技人员领办、承办、协办或以技术入股的方式直接参与“185工程”。贵定县农技干部程祖庚拿出家中多年积蓄,租种蔬菜500亩,一季净赚200多万元,作出了示范,带动了群众。

    有了示范带动,“185工程”很快成为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数据表明,目前黔南州依托龙头企业、大户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展适度规模化种植,去年共流转土地5万亩,组建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550个,带动15万农户开展规模化种植。

    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

    “185工程”引导农民自觉地提高复种指数,调整产业结构,围绕市场组织生产,追求既要种得好,更要效益高。从流通环节、市场需求及生产效益来确定种什么、怎么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地尽其力,地显其值。“185工程”的实施使种植模式发展到了一年三熟、四熟、五熟甚至六熟,农民也不断追求既要种得多更要种得好、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

    边阳镇罗木村支书刘汉丞说,他联合13户每户集资1万元流转土地160多亩种菜,统一购种、施肥、销售,一条龙服务,大大降低生产成本。

    前不久,在福泉市道坪镇道坪村田野里,几辆卡车等在田坝中间,老农徐本红与10多个村民一道,将成袋的辣椒扛到公路边,装上福泉市杜哥风味食品厂开来的卡车。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土地 田间地头 农业生产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