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三农新闻

青海农牧业唱响“高原腔”


青海农牧业唱响“高原腔”

  ■■本报记者陆军张玉兰

  玉树冬虫夏草、乐都紫皮大蒜、互助马铃薯、泽库酸奶、海北羔羊……以纯净、天然、无污染而闻名的青海高原特色农产品正在崛起。

  黄河、长江、澜沧江发源于此,青海素有“中华水塔”的美誉,是我国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青海耕地面积小,质量差,而且草地退化严重,但是独特的冷凉气候和丰富的光照资源为发展特色农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青海省副省长邓本太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提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农牧业资源与现代农牧业相结合,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农牧业。青海省农牧厅根据市场需求和区域资源比较优势,突出“高原特色”,对农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农牧业,把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中药材、果品、牛羊肉、奶业、毛绒、饲草料等产业确定为全省农牧业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培育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个充分利用青海高原气候特点和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色农牧业格局已然形成。

  油菜产业现在已取代小麦成为青海省第一大作物。青海是全国春油菜最佳生态适宜区,油菜单产居全国之首,油菜育种水平居全国前列。油菜生产呈现出区域化发展,基地化生产的格局,基本形成东部农业区优质甘蓝型油菜,东部农业区脑山、海南和海北优质白菜型油菜两大产业区。青海油菜产业的发展将以“双低化”为重点,提高油菜含油率和单产水平、降低芥酸和硫甙含量,加快新品种选育和种子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优质杂交油菜品种规范化生产,集中连片种植,加快特早熟杂交油菜推广步伐,使优质油菜向3000米左右的高海拔地区延伸。到2015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其中杂交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打造全国重要的杂交油菜制种基地。

  青海生产的马铃薯个体大,产量高,质量好,病虫害轻,享誉国内外。马铃薯脱毒技术、丰产栽培技术在青海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马铃薯综合生产能力,全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水平迅速提高,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东部浅山地区马铃薯产业带基本形成,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9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37.73万亩,总产量191.9万吨,产值10.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2%、14.6%、61.2%。已建成原原种、原种生产基地1万亩,一级、二级脱毒种薯生产基地25万亩。建成大中型种薯贮藏窖1.5万平方米,年贮藏种薯1万吨,脱毒率达到87%,居全国领先水平。

  2009年,青海共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3.23万栋、17.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8万亩,总产达到122万吨,产值达到19亿元,总体自给率达到93%,蔬菜产业已成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十一五”以来,青海省蔬菜生产发展迅速,蔬菜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品种结构不断优化,设施温棚势头迅猛,特菜种植增加较快,科技含量稳步提升。

  已初步发展形成了以大通为主的鸡腿红葱、甘蓝、西葫芦、设施精细菜生产基地,以湟中为主的大白菜、娃娃菜生产基地,以互助为主的章丘大葱、设施精细菜、食用菌生产基地,以乐都为主的长辣椒、紫皮大蒜、韭菜生产基地,以循化为主的线辣椒生产基地,以格尔木市为主的设施精细菜生产基地。河湟谷地“百里长廊”的蔬菜产业带正在形成规模。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和突破口,青海的蔬菜产业积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推进特色化、规模化、设施化和产业化,打造高原蔬菜品牌。

  青海发展中藏药材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大黄、黄芪、甘草、藏茵陈、秦艽、柴胡等中藏药材由于品质好驰名省内外,生产的中藏药材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声誉,晶珠、柴达木、金诃等药业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远销到东南亚及欧美国家,近几年,随着国内外中藏药材市场对枸杞需求量的增长,枸杞市场前景相对看好。2009年全省中藏药面积达到18.7万亩,产值达到1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43%、336%。枸杞生产面积达到13.5万亩,总产量达到3412吨,产值达到8000万元。青海省计划2011年,中藏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总产达到1.8万吨,总产值达到3.5亿元,其中枸杞种植面积达到22.3万亩,产量达到1万吨,总产值达到3亿元;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总产达到6万吨,总产值达到16亿元,其中枸杞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产量达到4.5万吨,总产值达到13亿元。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油菜 马铃薯 生产基地 产业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