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捧绿叶子 片片生黄金
——贵州岑巩县传统产业“思州绿茶”重生记
徐学练 本报记者 刘久锋“我们的茶叶产自深山,远离城市和工厂,泡上一杯清香浓郁,汤清可口,深受福建和浙江的客商青睐。”在贵州岑巩县天马镇苗落村吴家庵茶场里,茶园主人徐廷勇望着漫山遍野吐出的新芽,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
一片小小绿叶,何以能让盛产茶叶之地的沿海茶商青睐呢?
传统茶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茶文化在岑巩县历史久远。据史籍记载,当地特产“思州绿茶”早在唐代就已享有盛名,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出“黔中之思、播、费、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思州,就是今天岑巩县的所在地。
岑巩所产茶芽,细嫩均匀,滋味醇厚,含碘量高,是天然的养生保健品。为弘扬思州茶品牌,发挥其经济、社会影响力,岑巩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为思州绿茶发展保驾护航。
1994年,思州毛峰、思州银钩双获贵州保健品展评展销会金奖;1995年,天仙剑雪获珠海国际名优食品贸易博览会金奖,同年,思州毛峰被评为贵州省级名茶……思州茶叶重出“江湖”,回归茶叶市场。
随着贵州农村产业革命的推进,为发展壮大传统特色优势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增收、持续巩固脱贫成效,近年来,岑巩县不断创新茶叶发展思路,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整合当地茶叶产业资源,优化茶叶产业结构,选择通过推进龙头企业培育,在企业带动中谋求发展。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重点打造了天马镇苗落、白岩坪、细山,天星乡茅坪、大路台等茶叶产业带,采取农户联合大户独立开发、茶农专业合作社有偿土地流转等方式扩大茶叶基地规模,与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对贫困户实现产业覆盖。
“我在这里务工一年多了,每个月收入3000元。”正在采茶的天马村村民杨昌菊告诉记者,她家以前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被评为贫困户,她因为踏实肯干,被聘请在茶园长期务工,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家里彻底摘了穷帽子。
岑巩县还引进了福鼎大白茶、龙井43、安吉白茶等名优品种,利用深厚的思州文化和优良的茶叶品质,引导各茶叶企业整合品牌,共同打造“思州”系列品牌茶叶产品,走绿色有机之路,为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打下基础。岑巩县预计用三至五年时间,力争实现茶叶种植面积8万亩以上。
能人带头,茶农收获“绿色财富”
现年51岁的徐廷勇是天马镇苗落村人。2012年,常年在外打工的他回到村里想发展产业结束打工生涯,通过一番考察,决定发展茶叶种植。
说干就干!徐廷勇通过实地查看,以每亩30元的价格将附近的700余亩荒山流转过来,成立宝园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筹建茶园。
“我们镇是岑巩县思州绿茶的主产区,当地群众都有种茶喝茶的习惯,更坚定了我发展茶叶的信心和决心。”徐廷勇说。2013年,他栽种茶树100余亩;2014年,栽种500余亩。
为弘扬传统产业,2000年,天马镇细山村党员张远祥也毅然返乡发展茶产业。“家乡的气候环境和土壤非常适合种植茶叶,我从最开始的5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300多亩。”张远祥说。
为做大规模、做强品牌、做出更大效益,2017年,徐廷勇和张远祥抱团发展,茶场面积覆盖天马镇细山村、塘湾村和苗落村3个行政村5个茶场共1100余亩,利益联结180余户,信心满满地投身茶产业,每年光是发出去的工资就有100多万元。2019年3月,徐廷勇与张远祥联合成立岑巩县黔凝香茶叶有限公司,注册商标后,公司正式步入正轨。
“今年有设备,不用卖低价茶,收入能增加很多。”徐廷勇介绍,加工厂房建在天马镇白岩坪,共占地6亩,配有2套加工设备,每天可以加工鲜叶500余斤。今年5个茶场预计加工3吨茶叶,纯收入将突破100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4-16/34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