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吴国华:带领榔桥木梳走向世界


吴国华:带领榔桥木梳走向世界

本报记者 杨丹丹

  安徽泾县榔桥镇被称为“中国木梳之乡”。在这里,木梳制作正从单纯的手工技艺逐渐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榔桥木梳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泾县宫庭竹木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华是当地木梳协会的会长。她不仅设计、生产、销售木梳,还致力于推广宣传木梳文化,建成了安徽首家“木梳文化博物馆”。

  吴国华从小就学习木梳制作技艺,练就了娴熟高超的木梳制作技艺。2000年,吴国华怀揣仅有的3000元开始创业。她结合泾县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和丰富的林木资源、人力资源,采用上等的黄杨木、檀木、桃木、梨木、沉香木、枣木等原材料,传承传统的手工制梳工艺,采用高温、高压等20道独特工艺处理,生产出的木梳深受用户喜爱,逐渐赢得市场。

  如今,吴国华当年带出的徒弟大都已成为“宫庭木梳”的制作能手。在长期的生产和管理实践中,吴国华虚心求教,熟练掌握了整个木梳生产工艺流程的操作,并自学专业理论知识,系统地挖掘、整理、总结和传授木梳制作技艺,成为一名优秀的技艺带头人和传承人,荣获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等荣誉称号。

  来到吴国华公司厂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所占地800平方米、现代气息浓厚的木梳文化艺术馆。除了展示各种做工精艺、美轮美奂的木梳产品外,还有木梳的文化起缘,以及可以参与互动的体验馆。在这里,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游客介绍手工木梳的制作过程,有雕刻师、彩绘师现场为游客制作手工木梳,让人们了解并体验手工木梳制作这项传统工艺。

  木材独特的香味,机器运转的轰鸣声弥漫整个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忙着将木梳半成品打磨抛光,刚开好的梳齿带有毛茬,要用手工进行细致的打磨,尤其是梳齿的内侧面,可是颇费工夫的一道工序。在工人的手中,一把把有棱有角的木梳,逐渐变得圆润光滑,从圆木加工到板材切割,从机械开齿到打磨抛光,每一把梳子的制成都包含着劳动者的汗水和智慧。

  “榔桥木梳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和地方的人文环境、生活习俗有关系。榔桥木梳把徽雕和木梳进行了一个完美的结合,做工细腻,造型别致,线条流畅,雕刻精美。不仅可以带给人们健康,本身也是值得赏玩的艺术品。”吴国华介绍,制作一把传统榔桥木梳,需要经过选材、煮坯、开齿、雕刻、髹漆、抛光等28道工序。而木梳是否具有梳齿圆润光洁、不扎头皮、不拉头发等特点,手工做齿则成了整个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这也是榔桥木梳制作工艺的特色所在。榔桥木梳已远销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并与宣纸、宣笔、桃花潭成为推广徽文化建设的四大品牌。

  “打造木梳文化博物馆,就是让更多的人们感知这项古老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与美。”吴国华正在为木梳的文化传播嫁接年轻化、时尚化的推介方式,比如正在引入木梳文创形象IP设计,采取抖音视频方式多渠道传播等。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林木 竹木 总结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