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乡兴业的蓝图如何绘就?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推进地区创新发展探访
本报记者 芦晓春近些年,城乡接合部地区成为北京推进城乡社会治理和首都高质量发展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地处朝阳区东北部的崔各庄乡,就是一个例证。
作为农场回归乡,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的约束、自身发展基础的薄弱等因素,崔各庄乡表现出北京城乡接合部“五多五少”的突出特征:流动人口多,区域贡献少;国有土地占用多,集体用地少;别墅区多,社会贡献少;违法建设多,集体收入少;低级次企业多,高端产业少。
面对发展的困境,崔各庄乡党委、政府没有推诿扯皮甩包袱,而是主动担当、寻求突围。
“这几年,我们在与北京市、朝阳区发展战略相吻合的基础上,紧抓影响地区较长时间发展的共性问题和主要矛盾,制定了‘411’工作思路,以‘生态立乡、文化兴乡’发展理念为抓手,从党建、经济、生态、文化四方面入手,纵深务实推进‘国际创意商务走廊’的建设。”崔各庄乡党委书记吴选辉表示,经过这几年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的发展之路。
3月京城,大地回春,恰是战“疫”和复产复工正酣之时,记者走进崔各庄乡,感受特殊时期这里涌动的春潮……
党建引领——“三进三民”推动干部下沉解难题
“我帮测量体温,你来做好信息登记吧……”“咱们村防疫物资还够吗,几家企业已经复工了?”在崔各庄乡何各庄村入口检查点,社保所所长王天军一边同村防疫人员、党员志愿者们有条不紊地开展着疫情防控工作,仔细留意检查点的每一处细节。等到下午,他会与村里对接,把所有情况和数据汇集整理,统一上报到乡里,供指挥部参考。
当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是各地的重头戏,也各有各的招,而崔各庄的“法宝”是“三个三”工作法,即“三必看、三必报、三过问”。这个工作法并非照搬,也不是乱套,其背后有着深厚成熟的机制支撑和生成逻辑。
一切始于崔各庄2013年开始开展的“三进三民”主题实践活动。为将“党建引领发展、党建促进和谐、党建服务民生”的理念落实到底,崔各庄决定通过广泛发动党员干部深入村庄、社区、住户、企业走访,了解一线最真实的情况,找出解决矛盾最有效的方法,集中力量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
经过7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三进三民”已经成为朝阳区乃至北京市极具特色和亮点的党建品牌,具备了完整的工作体系和丰富的活动内涵。
“我们探索完善了‘1+15+N’工作体系,确定了‘了解需求—工作过程—工作结果—满意程度’的四步骤闭环系统和‘有记录、有实施、有结果、有反馈、有档案、有考评’的‘六有’工作标准;从处级干部入户扩展到全体党员干部帮扶;从每年两个月集中走访转变为每年一次的走访月、每月一次的走访日……”介绍起来,吴选辉如数家珍。
如今,“进村子、进社区、进住户,知民情、解民困、聚民心”这18个字,崔各庄乡的干部们已是熟记于心,更是将其外化于行。
在这次疫情防控中,崔各庄乡借助“三进三民”原有工作体系,机关各科室工作人员纷纷走出办公室,由包村社科长带领科室人员下沉到防控一线,实现机关力量与村社力量的精准对接,壮大村社疫情防控力量。同时,采取“三个三”工作法,对人员排查、信息登记、数据监测、消毒杀菌、后勤保障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助力、跟踪、监督,并由包社区村科长每日16点前将村社“三个三”情况经由工作群上报。
从2013年到2020年,每一年的“三进三民”主题实践活动都会结合不同的主题,不断深化、细化、具化内涵与要义。7年间,活动结出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全地区885人与7601户家庭建立了定点联系,通过“包思想引导、包问题化解、包利益协调、包安全稳定”的“四包”工作法,累计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约2000多个,涉及民生、经济、环境、教育等多方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3-18/34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