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业为什么要做大才能做强?


农业为什么要做大才能做强?

柯炳生

  有媒体报道,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做企业要像农民耕地一样,不要追求强和大,而要追求活得好,活得久。如果媒体没有断章取义的话,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因为,农民耕地,如果不做大做强,肯定是活不好的,即便活得久,也是活在温饱线以下。

  小,收入就低。以农业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为例。全省1845万农业经营户,12167万亩耕地,平均每个农户占有耕地6.6亩。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通常每年种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每亩净收入在500-1000元之间。2019年全国农民工的平均月工资为3962元,也就是说,河南省一个普通农户全年种地的收入,仅相当于农民工一两个月的工资。如果农民就靠耕地过活,能活得好么?

  小,科技成果就不好用。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河北省搞研究,发现深耕可以显著提高小麦亩产。但是,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地块,是无法采用大型拖拉机深耕作业的。后来,还是通过合作社等方式,把作业地块扩大了,才采用了新技术。

  小,就难以优质发展。市场需要专用优质专用小麦,但一家一户的农民,光自己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并不能卖出高价。因为没有哪个企业,可以对单个农民微小数量的优质小麦,进行单收单运单储单加工。

  小,就做不出品牌。种植大田作物的不用说了,即便是种植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水果、茶叶等,也没有哪个小农,能够做出品牌。

  搞农业,尽管做大不一定等于做强,但是,不做大,肯定做不强。

  有不少学者以及社会人士,对小农有着深厚的情怀,值得致以敬意。不过,在对待小农问题上,其实有两个很不相同的层面,需要区分开了,分别对待:对于仍然深陷于小农状态的农民,我们应该寄予深切关爱,并施以帮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对小农状态本身,或者小农的生产方式,也寄予厚爱,竭力维护。恰恰相反,如果是真正关爱小农状态下的农民,那就要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想出办法,让他们脱离小农状态。

  应该看到,广大小农现在的小,不是他们的主动选择,而是各种因素制约下的迫不得已。

  最终的出路,只有两条:愿意进城的,让他们进城;不愿意进城而愿意继续务农的,让他们把规模做大,把产业做强。

  把农业做大,做出规模,也有两条路:从长远看,是不断扩大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向着家庭农场的方向发展。欧美国家的家庭农场,可以借鉴。我国东北等少数地区,已经初见端倪,有了一些规模达到几百亩乃至更大的农场。此外,还有少量合作社性质的农场,经营规模还要大一些。

  在短期内,大部分地方仍然无法达到那样的规模。这时,可以采取另外一种规模化路径,即区域的专业化。通过区域的专业化,来克服单一农户规模小的不足,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的难以机械化的园艺生产方面。

  近年来,在市场机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引导下,我国区域专业化的发展态势明显,已经出现了不少典型。其中最突出的地方,形成了“一县一品”。

  例如,陕西洛川县有50多万亩苹果,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眉县猕猴桃栽种面积超过30万亩,超过全县耕地面积的80%。在这两个县,尽管每一个农户的果树面积也不算大,但由于实现了区域规模化,单个的农民,就能够享受到很多规模效益。例如,在技术服务、市场服务、品牌效应等等方面。洛川苹果、眉县猕猴桃,不仅享誉全国,也开始走向境外了。

  当形成区域规模化之后,自然会把农业院校的研究人员吸引过去。在洛川县和眉县,都有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的实验站,专门研究苹果和猕猴桃。农业科研人员不可能错过这样的集中产区,原因很简单,任何一项科技创新,在这里,都会得到高度重视,都会得到放大性的科技推广成效。

  还有一个案例,也能说明些问题。去年,我参加了一个县的农产品推介大会。该县领导苦恼地说,全县共有7个地理标志产品,都是水果类的,但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我追问后获知,全县种植水果的园林总面积,还不到20万亩。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苹果 小麦 猕猴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