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一场29.33万人的“大迁徙”


一场29.33万人的“大迁徙” ——贵州省铜仁市跨区易地搬迁见闻 本报记者 郭少雅

  

  

  

  

  铜仁市万山区旺家社区具有手工刺绣技能的“锦绣女”正在进行创作。

  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刀坝镇田坝村村民杨桂蓉现在还不太习惯把自己称作“城里人”。和自己曾经熟悉的山中生活不同,住在铜仁市万山区旺家花园社区100平方米的新居里已经有半年时间,门前是车水马龙,楼下是便利的商超。杨桂荣每天早上会和上初中的大儿子一起走出小区,孩子向左转,到车站去赶开往市重点中学的公交车;她向右转,十分钟便可以到自己就业的服装车间,开始一天的工作。

  杨桂蓉对目前的生活满意到有些恍惚,唯一遗憾的是,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在抽签确定搬迁房号的前一天去世,如今的日子越甜,杨桂荣的遗憾就越深:“要是老人等到一起进城,哪怕在暖和亮堂的新家住上几天,这辈子也算享到了一点福。”

  挪穷窝、换穷貌、改穷业、拔穷根。从2015年至今,在铜仁市,像杨桂蓉这样从深山区、石山区易地迁入新家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有29.33万人,其中跨区易地搬迁12.55万人,他们中最远的实现了400公里的“长途迁徙”,相当于从北京出发,到辽宁省葫芦岛的距离。

  

  “迁”出来的精诚协作

  铜仁的辖区像极了一个浓缩了的中国地图,东南部地势较平坦,立地条件较好,西部山高坡陡谷深,自然条件恶劣。

  “腰里别着一口刀,日起斗子上高毛,转过坳口到龙湾,日落万丈下凉桥。”在铜仁市最西北端的沿河县一口刀村祖祖辈辈流传下的民谣,足以生动地说明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群众的生活状况。

  抓住脱贫攻坚的战略机遇期,果断地将易地搬迁作为斩断穷根的百年大计,铜仁市走出了艰难又坚定的一步。

  位于武陵山区腹地的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印江、松桃等6县“出人”,东部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碧江、万山、大龙、铜仁高新区等城区“出地”,12.55万山区群众从西部向东部迁徙进发,给青山绿水腾出了休养生息的空间,给东部经济发展区带来动力强劲的人口红利。

  这样的“腾笼换鸟”,不仅仅是将“短腿补起来”,更是将“短腿变长腿”。壮士断腕的战略定力之下,铜仁市开启了东西部协调发展、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崭新篇章。

  两头挑担,共谋棋局。迁出地,印江、思南等各县基层干部走村串寨,跟老百姓推心置腹,如何出山、土地怎么办、孩子咋上学、自己咋挣钱,一次次上门讲解,一次次实地考察,给故土难迁的群众吃下“定心丸”。迁出地碧江、万山、大龙等地干部迅速行动,拿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块规划建设安置点,新居如何布局、产业园如何配套、学校距离如何测算,用给自己安置家园的心情和劲头,“争抢”着西部迁来的贫困群众到自己的片区安家落户、就业发展。

  “新家的安排,一定要‘六通八有’,通路、水、电、电话、电视网络、无线网络,配套有文体广场、农贸市场、停车场、卫生室、学校、金融服务网点、公共厕所、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生怕哪点做不好,引不来西部山区飞来的‘金凤凰’。”旺家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罗焕楠这样形容安置点的建设过程。

  

  “迁”出来的幸福生活

  2017年1月,村民黄朝兴从德江县搬到大龙开发区。往回望,几百个山头之外,他与妻子曾经的家出门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黄朝兴两口子常年在外打工,赚来的钱一大部分要用作生活和路费,日子过得紧巴巴不说,孩子长期跟父母分离,妻子想起来,心疼得常躲在被窝里悄悄哭。往前看,新家周边一片繁华,却不知道自己赚钱的门路在哪里,老树能不能在新土上扎下根来,一家人心里都没底儿。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绝不能一搬了之!”德江县委书记商友江在易地搬迁工作会议上多次强调。结合搬迁群众大多长期从事农业的实际,德江县、玉屏自治县和大龙开发区合作,在大龙建起一个“飞地”农业园区,让移民在新家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朱砂 高新区 立地条件 土地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