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业科技与祖国共奋进同辉煌


农业科技与祖国共奋进同辉煌 本报记者 李丽颖

  

  

  

  

  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的指针式喷灌设备在田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特聘农技员详细解答贫困户改接园喷肥问题。资料图

  

  

  

  

  在湖南省双峰县八仙村千亩双季稻种植示范基地,梓金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驾驶收割机在抢收晚稻。资料图

  

  

  

  

  猕猴桃联盟专家指导修枝。资料图

  

  

  

  

  农业植保人员在河北省故城县东北屯村麦田操作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刚刚过去的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第70个不平凡的春秋。站在这样的一个历史节点上,回望中国农业科技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在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在一代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发生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变化,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对支撑引领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70年来,我国从几个农业试验场,发展成全球最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层级架构完整,涵盖科研、推广和教育等领域,机构数量、人员规模、产业和学科覆盖面均为全球之最;在科研体系建设上,我国建立了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系统,目前地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的数量达到了1035个,机构和人员数量跃升至世界第一;在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先后经历了艰难的创建期、市场和体制改革双重冲击下“线断人散网破”阵痛期,如今进入新时代“一主多元”的融合发展期,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为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上,我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先后经历了农民业余学校、识字运动委员会、干部学校、“五七大学”、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一主多元”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在提高农民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和创新经营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70年来,我国从“靠天吃饭”的传统生产,发展成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在品种培育上,我国以矮化育种、远缘杂交、杂种优势利用等为代表的重大技术突破,促成了五六次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粮食单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69公斤/亩增加到目前375公斤/亩,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在病虫害防治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确保没有发生大面积重大生物灾害;在设施农业上,从北方冬季只能吃上储存的萝卜白菜,到依靠设施农业生产,实现了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周年供应,打破了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从塑料大棚、拱棚到现代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形成持续发展、总面积达到其他国家总和5倍以上的设施农业规模。

  70年来,我国从依靠“一把尺子一杆秤”的科研手段,发展成设施完备、装备精良的科技创新条件平台体系。我国农业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从点到面、从小范围到大规模,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业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科研条件能力建设规划,配备了一大批科学仪器设备,实施了科研单位的房屋修缮、基础设施改善、仪器设备购置及升级改造,大大改善了各级农业科研机构科技基础条件;在科学与工程研究类平台方面,建设了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动物疾病防控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一大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省级农业重点实验室,拥有了一批农业领域的“国之重器”;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类平台建设方面,围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工程化技术、重大装备及产品研发等,建成了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加速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在基础支撑与条件保障类平台建设方面,围绕农业科技基础性、长期性工作,建成了一批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野外观测试验站、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和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夯实了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基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生产 化肥 设施农业 喷灌
上一篇 : 广告
下一篇 :回眸2019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