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怎样和农民坐回一个板凳上


    浙江农信客户经理逐户走访种粮大户了解春耕备耕资金需求

    浙江农信“流动服务车”深入行政村为客户办理相关业务

    本报记者朱海洋文/图

    4月18日,浙江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二楼的新闻发布厅内,几百个位置座无虚席,这里正在举行的是中国普惠金融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农合机构、科研院所等人士济济一堂,交流普惠金融实践领域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巧合的是,15年前的当天,浙江省农信联社宣告正式组建。之所以把这样一场峰会放在杭州,当然不是为了帮助庆生,而是聚焦浙江省农信联社所推出的普惠金融,以此来共同探讨普惠金融在助力乡村振兴上的具体路径。

    浙江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小龙如此回顾15年的心路历程:“长期以来,我们坚持‘姓农、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努力成为做业务最实、与民企最亲、离百姓最近的银行。”

    王小龙用几项数据予以佐证:到去年末,浙江省农信联社支持农户贷款5931亿元,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农户达到200多万户,高出其他主要涉农银行10倍以上;在偏远山区、海岛,当地唯一的金融机构就是浙江农信;全省农信系统基本建成“基础金融不出村、综合金融不出镇”的服务体系。

    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普惠金融的重大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各地、各家金融机构都在全力破题。而农信社本身就来自农民,如今怎样和农民再次坐回一个板凳上?对此,记者走到会场之外,在广袤乡村里,寻找浙江农信的普惠金融足迹。

    1

    三做三不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生存空间

    浙江省联社看似只有“15岁”,但早在1952年,就有了第一家农信社,并且是省内唯一一家血脉从未间断的金融机构。由于历史原因,农信社发展的基础弱、底子差,要管好这样一个系统很不容易。省联社接过担子后,就明确定位:做大量小法人“做不了、做不好、做了不经济”的事。

    十多年来,虽然不少地方农信社陆续投身股份制改革,但浙江农信坚持改“名”不改“姓”,扎根农村,并持续推进走访建档、信用村创建、整村授信等基础性工作,为普惠金融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在他们内部,有个“三做三不做”的经营理念,即做小不做大、做实不做虚、做土不做洋,既找到了具有竞争力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效规避了之后的银行业风险波动。

    “没想到民宿经营权还能贷款,不用找担保人,利息还便宜。”在拿到永嘉农商银行50万元的贷款后,业主陈福林连连夸道。他经营的民宿位于永嘉埭头古村村口,是温州市四星级农家乐。让陈福林更没想到的是,利率还比普通保证贷款下浮35%。

    据了解,“民宿贷”是永嘉农商银行为助建“百里楠溪特色民宿带”,所推出的一款本土金融产品,主要针对在楠溪江景区内从事民宿经营的小型、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截至2月末,该行已发放贷款76户、2115.5万元。

    此类案例在浙江农信系统里,其实不胜枚举,各地按照资源禀赋、产业特色等量身定制金融产品,让产业发展“解渴”。比如在丽水,为解决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旗下会员的融资难题,当地农信社采取灵活多样担保方式,简化贷款办理流程,持续“减费让利”,863家会员当中,提供金融服务的覆盖率达到90%以上,其中有信贷关系的389家,贷款余额超过了3亿元。

    在美丽乡村的发源地安吉县,怎么样帮助集体经济薄弱、基础又差的村庄进行提升改造?2009年,安吉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了“美丽乡村”建设链贷款,利用资金的提前介入,为整体创建提供启动资金。10年来,该行累计发放“美丽乡村贷”8.4亿元,累计支持行政村118个,让利2000余万元。

    2

    道德银行——让有“德”者有所得

    阮文琴是余姚市临山镇邵家丘村的村民,一直苦于没有抵押担保,但凭借98分的道德积分,她获得了余姚农商银行发放的“道德银行”信用贷款。从2013年的第一笔10万信贷资金起步,阮文琴经营的凯文五金厂从最初的“夫妻坊”,如今发展到拥有10名雇员的小微企业。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数据 定位 间断 核心
上一篇 : 图片新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