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目前从事农业为主的劳动力平均年龄约为50岁,尚需20~3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才可能迎来务农小农数量急剧下降的拐点。即使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仍有数亿人长期生活在农村,以户籍形态和不在地农户形式存在的小农户仍是最大的群体,他们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基石和未来乡村治理的中坚力量。
二是小农户将继续分化。大部分会离土离乡、进城就业,成为非农户或兼业户;小部分成为租地家庭农场等专业农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总体上则呈现专业小农户逐步减少、土地日益集中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的实践就证明了这一规律,如美国农场数量从1970年的292万个下降到2016年的206万个,平均规模则从155公顷扩大到179公顷;日本农户数量由1985年的466万户减少到2010年的252万户,平均规模由1985年的0.88公顷扩大到2011年的1.88公顷。我国一些东部地区也开始了类似的发展迹象。如上海市松江区家庭农场数量由2013年的1267个减少到2016年的966个,平均经营规模则从113亩增加至143.3亩。
三是小农户将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考虑到区域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小农户在不同地区的格局和生存形态并不一致。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小农户,城郊小农户和农区小农户,无论是经营规模、劳动分工、收入构成大相径庭,多元化将是我国小农户长期的基本特征。
规模化的家庭农场面积差异充分证明了这一特征,黑龙江家庭农场平均经营面积407.3亩,84.5%的家庭农场从事粮食种植;而浙江家庭农场平均经营土地面积89亩,亩均产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倍。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3-12/269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