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业部印发《2018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2.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选择资源条件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备的区域,加快划定9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2.38亿亩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基本完成水稻和小麦生产功能区划定,确保将优质耕地稳定用于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以划定的“两区”为载体,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全利益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两区”物质装备水平,巩固提升核心产能。
  3.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会同国土部门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5.5亿亩,做好上图入库、建档立册。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控污修复,提升基础地力。继续抓好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健全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体系,加密布设监测网点,建设覆盖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认真做好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工作。加强耕地退化污染区域和轮作休耕区域的耕地质量监测,探索建立“天空地”耕地质量监测信息系统。
  4.强化集成创新引领。实施藏粮于技战略。选择325个重点县开展整建制创建,推进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完善技术模式,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分区域、分作物集成组装一批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的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模式,拓展创建内涵,健全运行机制,扩大示范效应,引领绿色发展。严格监督管理,实行主体申报制、考核验收制和竞争淘汰制,组织开展省际间、县际间交叉督导。
  5.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加强灾情监测预警,密切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研判拉尼娜现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早制定应对措施。顺应天时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适应性种植,推进主动避灾。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作物生育进程,制定防灾减灾技术方案,落实关键技术,推进科学抗灾。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抗灾一线,指导农民搞好生产恢复,实现有效救灾。
  6.加强重大病虫防控。健全国家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预警网络,突出智能化、可视化、数字化,加快重大病虫疫情田间监测网点、信息化处理系统以及调度指挥平台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组织1030个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区域站,加密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突出主要作物、重点区域、重大病虫,加强病虫监测预警,适时开展应急防治,大力推进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危害。对迁飞性、流行性病虫重发区,推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结合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监测预警,提升装备水平,全力阻截重大植物疫情。强化责任落实,推进依法监管,构建联防联控、综合治理机制,坚决遏制重大植物疫情传播蔓延。
  二、加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供给促进乡村产业兴旺7.继续调减无效供给。根据市场需求变化,适当调减水稻面积。东北地区重点压减寒地低产区粳稻面积,长江流域重点压减双季稻产区籼稻面积,力争水稻面积调减1000万亩以上。巩固玉米调减成果,继续调减“镰刀弯”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面积。调减耗肥水、易感病的作物,重点调减华北地下水超采区和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超采区的小麦面积,适当调减西北条锈病菌源区和江淮赤霉病易发区的小麦。
  8.增加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积极发展优质稻、强筋弱筋小麦、优质食用大豆、“双低”油菜、高品质棉花、高产高糖甘蔗等,因地制宜发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促进农牧结合,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在巩固主产区、发展粮棉油糖优势产区、稳步提升产能的同时,重点打造特色区,加快发展道地中药材、食用菌、茶叶、水果、杂粮杂豆等特色作物。编制《全国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集约资源、集中力量,打造特色道地药材基地。稳定设施蔬菜面积,优化区域布局,保障蔬菜均衡供应。
  9.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筛选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建立生产基地,为主食加工提供优质原料。优化产品工艺,完善主食产品配方及工艺流程,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将马铃薯主食产品全粉配比提高到50%以上。加强科普知识宣传,让老百姓认识马铃薯、喜爱马铃薯。拓展主食产品市场,加快马铃薯主食产品进超市、进社区、进食堂,开辟消费渠道,壮大消费群体。力争到2020年,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耕地 化肥 强化 品种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