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黄淮海地区探索玉米品种“1+1”种植模式


  去年玉米收获的时候,山东省高唐县南镇村农民唐书旺很是高兴,相比于其他村民的玉米由于前期高温干旱后期阴雨寡照导致果穗发育异常进而造成减产的不利局面,他种植的玉米依旧获得了丰收。“没想到玉米品种还大有学问,两个品种种在一起,效果真是不一样。”唐书旺说。
  唐书旺的变化,得益于山东登海道吉种业面向当地农民推广的“1+1高产栽培方式”。“我们将两个品种打包卖给农民,农民同时种下去,能够获得比单一种植高得多的产量。”山东登海道吉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伟告诉记者。
  周伟所说的“1+1模式”,其实是源自于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李潮海和他的团队针对黄淮海区域玉米病害特点而研发的互补增抗减灾技术。
  1
  “跳跃式灾情”成为玉米最大杀手
  “气候灾害一年一个样,选起品种来很费劲”,这是黄淮海区域农民面临的普遍问题。
  作为我国的玉米主产区之一,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性的气候变化,黄淮海的玉米连年经受考验。
  一些数据可以直观说明。在初夏旱的年际变化方面,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初夏旱发生概率平均每年升高0.2个百分点左右,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初夏旱的发生面积也逐年扩大。伏旱的变化情况也同样如此,并且发生概率每年升高的幅度比初夏旱还要高,达到0.4个百分点。
  相比于旱情的逐年变化,寡照的影响则要更加凶猛。2003年,寡照的发生概率高达97.3%,黄淮海的全部区域几乎都收到了影响。“在上个世纪50年代,寡照还属于极其偶发的灾害,但80年代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空气中气溶胶等颗粒物逐年增多,太阳辐射量下降,寡照的发生率直线走高。”李潮海介绍。
  灾害频发,尽管对农作物的生长带来了不利影响,但对于在品种抗逆性选育上已经取得一定技术优势的我国玉米育种来说,解决玉米耐高温或者耐寡照的问题并不是难事。然而,黄淮海地区的难点可不仅仅是灾害频发。
  2013年,黄淮南部遭遇70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叠加灾害,部分品种出现较为严重的雌雄穗异常;2014年,又是在黄淮南部,前期干旱后期阴雨寡照的“跳跃式灾情”又导致青枯病全面爆发;2015年,突如其来的台风天气则造成了往年少见的南方锈病在黄淮地区流行起来;2016年的高温热害导致了部分玉米品种结实率严重下降;去年,再次出现了“跳跃式灾情”,部分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指标更是全面下降。
  “实际上,多种不同类型的气候灾害轮流发生,才是制约黄淮海玉米生产的最主要问题。”在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看来,无论单一品种的抗高温或抗寡照性再强,也无法适应多种灾害的“轮番轰炸”。
  这一系列特点从黄淮海区域的玉米品种发展进程上就可以得到印证:最开始,来自美国的“先玉335”因其较好的产量表现获得了市场欢迎,但由于在抗逆性上难以适应黄淮海区域的极端天气,因此本土品种“郑单958”渐渐获得了优势。但是,即便是“生于”黄淮海的“郑单958”,应对起近些年频繁切换的生物逆境,也有些力不从心。
  例如,在市场上诸多的品种中,偏先玉335类型在遭遇高温热害后容易出现较多半裸穗现象,而偏郑单958类型在降雨量偏多的年份则会出现鸡头穗(小穗)的问题。“可以说,无论哪种类型或者衍生品种,最多只能应对一两种病害,在现有的育种手段上,还没有抵御全面生物逆境的能力。”李潮海表示。
  2
  互补原理让品种抗性“1+1>2”
  既然品种抗性有局限,栽培管理上是否有提升空间?“从目前的情况看,如果采取超高产栽培方式,尚且能够缓解灾害的影响,但这种超高产栽培成本过高,投入到大田生产中并不现实。”李潮海说。其实不仅仅是农民生产达不到要求,就拿河南农业大学自己的试验田来说,很多地块的受灾情况也不容乐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玉米 抗性 混作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