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全球化肥第一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这句话的背后暗含三重含义:中国拥有数量最多的肥料企业,中国农资经销商数量全球第一,同时中国也有着全世界数量最为庞大的农民群体。但这些第一,似乎带来的并不全是荣耀。近些年,施肥不合理造成土壤退化、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抬高农业生产成本,以及化肥市场失序引发产能过剩、效益恶化、假冒伪劣等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反思:中国肥料企业是不是过多了?
甲方 肥料行业瘦身系必然
虽然没有确切的数据,但中国肥料企业数量远超世界任何国家,这一点并无争议。据一项数据,以复合肥企业为例,中国大约有三千家以上,而美国不过三五家。
肥料企业数量过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首先是过剩矛盾突出。比如磷肥行业,如果扣除出口,全行业过剩率将达到100%。复合肥过剩同样突出,全行业开工率估计也就在三成左右。巨大的过剩,导致市场竞争白热化,经济效益持续恶化,威胁到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其次是增加监管难度。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流通领域,如此庞大的群体,在监管上都是一大难题,这也是当前假冒伪劣肥料仍然猖獗的根源之一。
我们常说竞争是一个行业进步的动力,但竞争有正向和负向之分,正向的竞争会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走向集中,而负向的竞争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肥料行业目前就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一些企业创新上热衷于炒作概念,营销上热衷于玩弄噱头,甚至还有一些企业不惜造假售假。这种负向的竞争,引发了行业乱象,拖慢了行业淘汰落后的步伐。
值得提及的还有,中国肥料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延缓了这一进程。一是前些年的大企业兼并重组了一批濒临危机的中小企业,其中相当部分,被证明是保护了落后产能;二是市场监管没有发挥应有的优胜劣汰的作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农资打假中一定程度存在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
尽管如此,从中长期看,中国的肥料企业确实多了,肥料行业走向集中是必然的。一方面,下游肥料需求已经饱和,必然会倒逼上游洗牌;另一方面,肥料行业自身的效益下滑,也会驱动去产能化加速。
乙方 肥企众多有其必要性
中国肥料企业数量冠绝全球,这源于中国特殊的农情。中国肥料企业数量众多,主要多在复合肥企业数量上,这一点有别于大多数国家。
在美国,上游的大化肥企业只负责制造基础原料,肥料的二次加工是通过分销商完成,由他们针对当地的种植特点进行定制化加工生产。所以,美国的大化肥企业数量并不多,而且他们也不关心下游种植需求。这种产业分工使得美国的化肥生产流通链条较短,而且相互衔接、运行有序。
美国是大农业,而中国还是一家一户的分散农业为主,这种特殊性给复合肥企业发展提供了空间。复合肥企业的优势在于:一是通过对传统化肥的二次加工或者增效增值,更符合当地种植需求,对农民而言简便省工省时;二是充当了农化服务的角色,中国缺乏综合性、系统化的农化服务机构,而复合肥企业最初成立时大多着眼区域市场,卖产品的同时提供服务,这一点是上游的基础性化肥企业无法做到的,因为这一点,复合肥企业在过去二十年获得了蓬勃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短期内不可能实现美国式的规模化农业,加之农业服务机构的成长壮大仍需假以时日,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复合肥企业仍然大有可为。换言之,中国存在如此众多的肥料企业,仍是合理的。 (西风)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8-08/26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