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化肥功高可鉴科普消弭误解


开2017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论坛会

开2017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论坛会

科普要从娃娃抓起(本报记者马彦平摄)

科普要从娃娃抓起(本报记者马彦平摄)

金正大农化服务人员为橘农讲解科学施肥。(本报记者吴俊生摄)

金正大农化服务人员为橘农讲解科学施肥。(本报记者吴俊生摄)

本报记者马彦平

题记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食品的向往,谈“化”色变现象时有发生。有机农业鼓吹者甚至大肆诋毁化肥的贡献,认为完全不施化肥的有机农业能够主导未来,人类生存可以离开化肥。面对这样的质疑,在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联盟主办的2017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论坛上,多位重量级专家共同发声:人类生存离不开化肥,中国农业也不可能离开化肥。对企业而言,科普要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体责任之一,将科普大旗扛起来。

近日,在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联盟主办的“2017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原会长、原化工部副部长、科普联盟名誉主席李勇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党委书记、中国石油和化工科普联盟主席李寿生,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化工处处长韩敬友,科普联盟副主席、中国化工报社社长崔学军等领导在论坛上呼吁:科普要成为未来企业发展的主体责任之一,在社会对化肥产生误解的时候,化肥企业要主动发声,承担科普的主体责任。

人类能否离开化肥?有机肥能否替代化肥?这些再次成为科普论坛讨论的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肯定地说,人类生存离不开化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博士袁亮以英国洛桑实验站170年和中国农科院30年长期定位实验结果向公众论证了有机肥不可能替代化肥的结论。科学、合理施用化肥是保障农产品品质、降低环境风险的重要手段。

存误解化肥背了多少锅?

随着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对无公害、绿色甚至有机食品的向往,谈“化”色变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反对肥料”“仇视肥料”的无知言论。有机农业鼓吹者甚至大肆诋毁化肥的贡献,认为完全不施化肥的有机农业能够主导未来,人类生存可以离开化肥。对此,金涌院士在科普论坛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与解放初期相比,在耕地面积没增加,人口却增加3倍的情况下,粮食依然充裕,靠的就是化肥等一系列农化产品支撑,中国农业不可能完全不用化肥。

人类能否离开化肥?农产品品质变差是化肥惹的祸?耕地质量变差与化肥脱不了干系?有机肥是否有取代无机肥潜质?袁亮以英国洛桑实验站170年及中国农业科学院30年长期定位实验结果回答了这一系列疑惑。袁亮表示,肥料本身是无害的,作为一种无机盐类,是作物营养的本质。人类发展到今天,离不开化学氮肥,如果没有化学氮肥,世界将有一半人口挨饿。化肥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提高了世界人口的数量。即使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等地多人少的国家,化肥用量不大,但也不太可能完全不用化肥。“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在开放的农田系统内,作物收获带走了养分,那么带走的养分就需要归还,当前最有效便捷的归还途径就是施肥。有人说,有机肥同样可以归还养分,中国有机废弃物养分资源有7000万吨,合理归还农田,完全可以不用化肥。那么试想,有机肥中7000万吨的养分又是哪里来的?肯定是其他农田生产的。”袁亮说。

众所周知,由于盲目追求作物高产,中国农业有机肥用量偏少,有机养分没有合理循环利用,加上施肥技术水平不高和肥料产品性能有缺陷等因素,中国的化肥用量确实偏高,科学施肥是最紧迫也是最永恒的课题。对于施用有机肥的农产品品质就好的观点,袁亮表示,有机肥并不是在任何作物、任何情况下都能改善作物品质,由于有机肥的供氮能力弱,等氮量投入下,小麦、玉米蛋白营养品质不及化肥。化肥用好了,可以改善品质,长期施用氮磷钾平衡肥,作物的蛋白质营养品质可能比长期不施肥的要好。土壤不施化肥,作物营养不良,不可能获得好的品质。“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机肥、化肥科学配合施肥,是提高供氮能力,作物获得高产和优质协调发展的保障。”袁亮说。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施肥 有机农业 定位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