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高毒农药控一把的同时,浙江对低毒农药采取推一把。像松阳、遂昌、开化、黄岩等地就设立了茶叶、柑橘等生物农药应用示范补贴,杭州等地则将蔬菜病虫害防治生物农药列入政府补贴名录,加大“一高双低(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应用。近年来,浙江地产农产品合格率稳步提高。
众所周知,农药品种复杂繁多,农资店分布散乱,千头万绪怎么管?记者发现,浙江自2011年启动的农资信息化建设,颇具亮点特色。具体来说,就是在农资店安探头、装电脑,利用全省统一的农资监管与服务信息化平台,对农资批发、零售到最终使用的全过程,进行实时监管和信息记录,一旦出现问题,立马可以溯源,还能根据问题的严重性,立即警示全省的农资经销和零售户。
基层农资经营者文化层次低,不少人对电脑一窍不通,另外,还担心一旦装了该系统,就会被实时监管,免不了有畏难情绪。这又怎么办?宁波市鄞州区就想出一招:首先选择大型农资店试点,让其他经营者看到市场效益和反响后,自然有了内生动力,再予以资金扶持,对先进农资店当地还有专门奖励。
鄞州的经验,很快被推广。实践中,浙江并非有店必建,而是选择一些基础条件好的农资店,先行试点建设,并通过加强监管的方式,逐步淘汰管理不规范、经济效益低下的农资店,避免浪费财政资源,用市场来推动信息化的落地。
从浙江提出农资信息化的设想到今天,已历时6年,实现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180度大转变。可以说,创新是浙江农资信息化最亮的标签。比如像丽水市遂昌县,在2015年首创“绿色惠农卡”制度,将统防统治、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使用等补贴打入该卡,规定农户须到装有信息化终端设备的指定农资店,方可刷卡消费,既能保障专款专用,还能对农资实行有效监管。
科学用——多种手段促技术落地
有药用、用好药,归根到底还在于科学用,这是重中之重,也是难点所在。记者看到,为了引导科学用药,浙江各地招数不断:有的采取物理杀虫等绿色防控技术,有的采取统防统治手段,有的打造安全用药技术示范区,还有的举行技术培训、图文科普等方式,效果十分显著。
台州市黄岩区是东魁杨梅的始祖地。一直以来,堪称“顽疾”的果蝇发生严重,常年为害导致杨梅产量损失三成以上。现在,杨梅罗幔栽培技术在当地兴起。简而言之,就是在采收前40~50天,用防虫网对杨梅树进行覆盖,可阻隔绝大多数害虫,同时停止一切农药喷施。为推广该技术,黄岩对布设罗幔的杨梅每棵补助300元,目前全区已有5万多棵罗幔杨梅。
黄岩的做法虽然效果立竿见影,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毗邻的仙居县则一方面由政府出资,免费为果农提供杀虫灯、诱杀粘虫黄板等物理杀虫技术,另一方面是加快安全高效药剂的筛选与登记步伐,倡导使用生物农药,将登记防治果蝇的乙基多杀菌素列入县政府杨梅用药采购目录,在主产区示范与推广应用,成效同样非常可观。
特色作物农药市场容量小,用药技术要求高,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示范推广。据了解,除了各大农药生产企业自有的营销推广队伍,农业部门所给予的支持可谓功不可没。每年浙江省农业厅向基层一线发布用药推荐名录,特色作物已登记农药一般都纳入重点推荐之列。同时,省农药检定管理所也会与各主产区农业部门合作建立安全用药示范区,组织配套用药技术培训,倡导科学合理用药。
此外,从安全用药的培训,到发放浅显易懂的手册,到依托各类媒体资源进行科普,再到农业部门自建微信公众号,浙江针对引导科学合理用药,可谓亮点频出。利用“浙江农业”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平台,编发了一系列科普宣传文章,社会反响十分热烈。
据了解,目前,浙江已完成特色作物农药登记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订。到2020年,全省有望新增200个登记农药,届时,推广应用面积将达到1000万亩次以上。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3-09/264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