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农资走出去战略需要“讲好中国故事”_农资市场



  回想中国高铁的发展,人们可能会追溯到邓小平。1978年,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日本新干线。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领导人出访的画面见识高铁。邓小平在高铁上说: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更适合坐这个车。这个画面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可以说,这个故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乃至后来发展高铁的最初原动力。
  如果说日本新干线的画面无意间触动了国人对发展、速度的渴望。那么今天,我们中国高铁的走出去,难道不需要任何的宣传推动?无视了社会舆论、公众认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显然是不利于合作发展的。
  近几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世界各国,用一个个从自己、到民众的鲜活、感人的故事,打动了现场的政府官员、工商界人士,更通过媒体和故事本身的传播力,对访问国的社会公众是一次次成功的亲情公关、形象塑造。为工商界、新闻界提供了一个标杆。
  农资项目的开发必然遇到环保问题,我们在国内对项目的环评要做,对外不仅要这些,更需要体会公众对此的关切,展现对环保的重视和措施,塑造负责任的形象,消除误解、打消顾虑。这些工作不做,就会给经济合作带来不确定的风险。世界上软实力很强、公共外交成功的国家,并不是靠标榜和凸显自己的独特性,而是掌握了一套“求同”和“认同”的技巧。成功的公共外交和对外宣传,往往从双方的共同利益和需求出发,设置话题、提出看法,最后获取信任、建立“认同”。
  因此,“融通中外”是中国创新外宣方式、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我们无论有多么好的思想、文化和观点,如果找不到对方可以理解的话语方式,如果找不到共同的利益和需求基础,就无法进行有效的对外表达、沟通;如果不能激起普遍的价值、情感和思想共鸣,就无法改变别国民众的认知,形成对中国技术、制度和文化的认同。
  第三,要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质量给所在国人民带去安全、积极、健康的理念和文化。在项目的前期要做好调研,做好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在项目中,要发掘合作的亮点、感人的事例,让民众了解、信任、支持我们。
  第四,拓展空间、创新思维,用多种方式讲中国故事。《媳妇的美好时代》等电视剧在海外热播,打开了另一扇交往之窗。从根本上看,我们需要生产更多能够走出国门的思想和文化产品,从长远上提升中国舆论话语权和软实力。
  这一点,企业要充分认识,积极参与。中国电视剧在海外的热播,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培养了很多中国粉丝,形成了良好、亲切的舆论氛围。韩国通过韩剧培养了哈韩一组和韩剧迷,文化先行之后是韩国商品的热卖。这种营销思路我们农资企业对国内市场也常用。现在需要我们拓宽视野,重视走出去战略所必须的文化浸润、舆论营造。
  伴随着中国硬实力的提升和外溢,迫切需要把中国软实力的短板补上来。需要把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介绍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接受我们。
  在泰国清迈,记者旅行期间受邀为当地的华德福小学上了一节中文课。强烈感受到当地人们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渴望。据了解,台湾过去在泰国、在东南亚做过多年文化推广。现在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汉语在泰国越来越热。市场对汉语教学需求很旺,但缺少合格的师资力量。而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发挥作用、增进交流与互信的领域。
  具体到农资项目,企业在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同时,一定要同步开展文化交流、情感对话,要通过遥远的中国发生的故事,和他们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用大众文化和通俗文化,建立起我们与当地民众的情感共鸣。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传播 钾肥 种子 载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