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休闲农业姓农非旅 以农为本社会参与


  要健全工商资本进入休闲农业的机制。当前,个别地方也出现工商资本借休闲农业之名乱占耕地的现象,如果不加以规范和引导,就会使“农家乐”变成“老板乐”。我觉得工商资本以合适的机制进入休闲农业领域,对于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实现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关键是在此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关系,通过政策引导和规范管理,防止工商资本进入后破坏生态环境、侵占农民利益和乱占耕地等问题的发生,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建议一方面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在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的机制;另一方面,要拓宽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引导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回流,推动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科学规划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陈剑平院士:休闲农业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地方政府和工商资本的参与热情。不少地区休闲农业经营规模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产业功能从单一的休闲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功能一体化经营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拓展。但就全国而言,因发展时间短、起步时间晚,休闲农业整体仍存在布局简单雷同、功能单一等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规划思路不清,发展不切实际,甚至没有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基本国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更不能拘泥现状。实践表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是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发展方向、构筑产业特色的基础。在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产业特色、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创新规划理念,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功能布局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解决布局简单雷同、项目同质同构的前提,又是降低发展成本、适应消费习惯的关键,也是提升竞争力、增强持续吸引力的核心。

  休闲农业发展必须科学规划、优化布局。不是所有的地区都适宜发展,只有区位优势突出、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市场需求旺盛的地方才适宜发展休闲农业。《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大中城市郊区、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五类适宜发展地区,基本符合我国国情。建议大中城市郊区要以满足市民消费需求为目标,以设施农业发展为基础,建设集优质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度假教育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名胜景区周边要以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为重点,突出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满足游客个性化休闲需求。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有的历史文化,大力发展以美丽田园和农耕体验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园。少数民族地区要深挖特色民俗资源,弘扬民族文化,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游和民族风情游。传统特色农区要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强化创意策划,突出文化内涵,拓展农业功能,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

  建议政府在指导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要按照《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布局要求,做好区域内的整体规划,引导适宜地区加快发展,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强化规范管理

  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张天佐局长:近年来,在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局以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就业渠道、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规范管理、公共服务、拓展内涵、营造环境等重点任务,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开展典型示范、梳理发展模式、打造服务平台、挖掘文化遗产、推介创意精品等工作,着力推动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使全国休闲农业呈现出“数量提升、质量提档、效益提高”的良好发展态势。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政府强化管理。休闲农业从萌芽起步到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农业部门进行规范引导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作为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在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从产业内部看,存在布局简单雷同,项目缺乏特色创意,行业标准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还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政策扶持不到位等问题。特别是由于地方规范管理不到位,有些项目存在老板“圈地”建房、盲目开发建设、侵害农民利益和破坏农业环境等问题。这些问题要通过强化规范管理来解决。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休闲 农业发展 强化 耕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