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休闲农业姓农非旅 以农为本社会参与


 

  休闲农业是把农业的生产过程、农民的劳动生活和农村的风情风貌经过科学设计和系统开发,满足城乡居民休闲观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科普宣传等功能要求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休闲农业起源于农家乐,通过功能拓展和模式创新,逐渐形成了农家乐、民俗村、休闲观光园、休闲农庄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产业类型。各地的发展实践表明,休闲农业正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拉动国内消费的重要途径。近日农业部乡镇企业局以“休闲农业乐万家”为主题举行了座谈会。与会专家围绕休闲农业的地位作用、发展思路原则和工作重点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建议,现摘要刊登。

  休闲农业是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宋洪远研究员:近年来,全国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农家乐超过150万家,规模以上园区超过3.3万家,年接待游客近8亿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带动2600万农民受益。

  休闲农业成为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有效手段。休闲农业的发展使农业的功能从食品保障向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拓展,带动了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建筑和文化等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一、二、三产的联动。它已更为多元的经营方式,更具创意的经营手法,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活力与激情,推进了生态、文化和农业资源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

  休闲农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载体。休闲农业的发展,大幅度增加了农业的就业容量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已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新的增长点。浙江省长兴县顾渚村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90户农家乐,直接从业人员1400人,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1.57亿元。

  休闲农业成为建设村的重要途径。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了村容村貌的整治,农家庭院变成了丰富市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的“农家乐”,农业产区变成了亲近自然生态、享受田园风光的景区,正成为各地村建设的有效方式。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村民按照“修旧如旧”的思路,保护100多个传统农家院,开发50多种特色美食,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农民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休闲农业成为城乡居民大众化休闲消费的重要方式。休闲农业低价、短途、短时和以休闲为主的特点,顺应了大众化消费的要求。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品农家情、干农家活,缅怀田园生活、品味农业情调、体验收获乐趣、欣赏农业文化、感知农业科技等已成为众多市民周末生活的一部分。

  休闲农业成为带动城乡资源双向流动的重要渠道。休闲农业的发展,推动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农村集聚,打破了农村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经济文化相互融合,催生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引领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壮大。

  从总体上看,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适应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制定相关标准,强化公共服务,大力推动这一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为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刘守英副部长:近年来,全国休闲农业规模日趋壮大,类型丰富多样,综合效益明显提升,成为农村新一轮发展的“亮点”。但是,在休闲农业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如何保障农民的利益、彰显农业的特色、夯实农村的基础,实现在休闲农业发展中“提升农业、富裕农民、建设农村”,应该是政府始终坚持的原则。

  农业部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思路符合实际。《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发展休闲农业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载体,以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村建设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快速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为重点,我认为这个思路是正确的,也是符合实际的。对于激活“三农”要素,提升农业发展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农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主体。虽然休闲农业类型丰富多样,但从全国层面看,150万家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家庭院为吸引物的农家乐,仍然是休闲农业的主要业态类型。以农村特色民俗民族文化和古村落建筑为吸引物的民俗村,以及以农事景观和农耕体验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园,其主要经营主体仍然是村集体或农民。休闲农庄经营主体虽然以工商资本为主,但大多数都是利用荒山、荒坡、滩涂和农村空闲地发展的,以雇佣当地农民为主,对周边农民有较大的带动作用。例如,湖南省的多数休闲农庄每年支付农民的服务性工资在60-200万元之间,同时所消费的瓜果、蔬菜、肉类都基本上从当地采购。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休闲 农业发展 强化 耕地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