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改善农村社会民生问题研究


       祝炳水 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着重从繁荣农村文化、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等八个方面,进一步对加快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作出了重大决策和部署。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努力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建共享,需要深入的调查和思考。

        农村社会民生的特点

        农村是社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村社会民生有自己的特点:

         1.范围广泛。农村社会民生范围的广泛性,主要表现在人口众多。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截至2007年底,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5%左右,这也标志着在我国仍有近7亿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社会民生的这种广泛性,决定了发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的紧迫性和难度。

         2.需求存在差异。农村社会民生需求的差异性,是指各地农民民生诉求的内容不尽相同。对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民生诉求或许更倾向于土地征用后的补偿、能否纳入城市社保范围、平等享受市民待遇等;对于那些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农民来说,他们的民生诉求或许更倾向于减轻生活负担,拓宽增收渠道,改善生存条件;而对于那些至今仍处在贫困线和绝对贫困线以下的群众来说,他们的民生诉求或许更倾向于如何才能生存下去、生存得更好。差异性决定了发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必须因地制宜,因时而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建设长期性。农村社会民生是一项涉及面广,牵涉内容多,投入巨大的系统工程,既超前不得,也滞后不得,必须需要一个长期的建构过程。农村社会民生建构的长期性,决定了发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必须克服急于求成和不切实际的思想观念,既要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实际需要和迫切愿望,也要考虑到各级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既不能好大喜功,开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失信于民,也不能对农民群众实际困难不闻不问,而是要根据农村社会民生的轻重缓急,分阶段、按步骤、有规划的稳步推进。

         4.经济保守性。内需不足是我国当前经济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造成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庞大的农村消费市场尚处在待开发状态。近年来我国农民的收入有所增长,但大多数存入了银行,并没有进入消费市场。除了受“丰年防饥 ”和勤俭持家传统思想影响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农民社会保障不足,导致农民有钱也不敢花。只有加快发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才能真正让广大农民免除后顾之忧,敢于花钱。

         5.发展滞后。农村社会民生发展的滞后性,是指农村民生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民生事业的发展步伐。造成农村民生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的,既有我国特定的国情因素,也有我国长期实行农村支援城市发展的政策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发展农村社会民生事业,不仅是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也是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

         6.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对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农稳则国安。尽管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这些新增城市人口与广大农民群众有关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中有的尽管“跳出了农门”,却依然要承担着偿还个人成长过程中积攒的债务和仍然生活在农村的亲人生老病死等负担;有的因单位效应不景气和城市生活成本的上升,依然靠农村亲人的接济。农村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可以减轻“跳出农门”的新增城市人的经济负担,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民群众 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 农民增收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