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类农资特别是化肥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促使价格上涨的动力依然没有消失,再加上运输成本相对提高,企业最终要通过提价来化解这些矛盾。其次,在出厂价的制定上,5%的成本利润率和10%的上浮幅度让企业有很大的活动空间,限价有些流于形式;在零售价格监管上,各类经营主体参与竞争,使得差率控制有些力不从心,而国有农资公司受资金紧缺的影响,存储有限,难以有效抑制价格上扬。据湖北孝感市一些经销商反映,随着销售量急剧增大,化肥价格很有可能较大幅度上调。
农资市场良莠不齐
目前孝感农资市场鱼龙混杂,假冒伪劣问题仍较为严重。该市质监部门2007年对9家企业进行抽查,就有1家生产的肥料不合格,占11.1%。市工商局系统抽查了近50个经销化肥户的8个品种,只有不到70%的合格率,各种情况表明,查处假冒伪劣任重道远。
市场监管难度加大
伴随着市场流通体制的开放搞活,农资经营主体多元化,众多的个体私营人员参与到化肥经营中,与国有农资主渠道展开了激烈角逐,并逐步占领市场,成为经营农资的主体。个体户经营方式灵活,送货上门上地头方式赢得农民的欢迎,至于化肥的质量问题难以鉴别,虽然国有农资公司也想做到服务到户这一步,但因多种原因难以做到,只好将市场拱手让人。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农资经营,在为农民生产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加强市场监管,更好地趋利弊害提出了新的课题。
农民维权意识淡薄
尽管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培育农民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但农民维权意识依然淡薄。据调查,农民购买化肥没有签订购买合同,大多数没有索要发票,肥料袋用完就扔掉,等到发现肥料有假时,也找不到证据。另外,绝大多数农民缺乏农资质量的识别知识,肥料的好坏,无法辨别真假,加上大多数农民资金少,购买农资时只贪便宜,不看厂牌、厂址、商品标识等,这也是造成假冒伪劣化肥有机可乘的主要原因之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7-12-26/209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