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价格变化与农民的生产成本、生产规模以及农民收入高度相关,农资价格是否平稳,直接影响农民生产投入的力度和收入的改善,更直接关系到中央“三农”政策能否顺利落实到位。
农资涨价知多少?
2004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取消了农业特产税,减少了农业税和实行粮食直补政策,给农民朋友带来了实惠。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的农资价格节节攀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好处。以宁明县为例,该县自去年九月份以来,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月攀升,特别是今年入春以后,农资价格涨势加剧,主要农资价格平均涨幅超过30%,最高的达到了100%。化肥中的龙头品种尿素的零售价格高达1920元/吨,同比上涨了37.14%,钾肥零售价达到2050元/吨,涨幅达36.67%,碳氨零售价600元/吨,同比上涨50%;农药中的丁草胺从去年的75元/件上涨到现在的120元/件,同比上涨60%;玉米种子从去年的14元/公斤,上涨到现在的30元/公斤,涨幅高达114%;去年农膜的零售价是9元/公斤左右,目前也已涨至11元/公斤,同比上涨了22.2%,农资价格狂飙不止为哪般?
据调查分析,当前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大幅上涨,源于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1、农民投入有所增加。去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从而带动了化肥、农膜等农用物资的需求增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资价格的上扬。
2、生产成本上升。首先是受用于生产农资的油料、天然气、燃煤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现在的油、气价格上涨幅度都在10%以上。事实上,受油料、天然气、燃煤等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农资价格普遍居高不下。
3、运输成本上升。实施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后,严禁车辆超载上路,使化肥等农资每吨运费比以往上升了1倍左右。正所谓水涨船高,成本上升,售价自然跟着上涨。
4、季节性波动。当前大春在即,各地对农资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农资市场出现了季节性波动。
是谁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农资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吞噬”了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严重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对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极为不利。主要体现在:
一是价格波动,使商家不敢大量进货,影响春耕备耕的物资准备。由于农资价格的上涨,农资经营部门担心政府会出台平抑农资市场价格的有关政策,导致价格回落,经营亏损,因而采取随销随进的策略,储备春耕农资的积极性不高。
二是农资价格上涨对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不少农民反映:粮食价格才涨了一点,农用物资价格就大幅上涨,况且粮价上涨只是恢复性的,粮食价格上涨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远低于化肥等农资涨价支出的增加。因此,与去年相比,大多数农户持观望态度,少购或迟购化肥等农资。
三是化肥等农用物资大涨价的直接后果只会迫使农民使用廉价劣质农资,最终造成土地板结、毒素高残留和产量减少,但更严重的是将抵消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加倍挫伤农民刚刚升温的种粮积极性。
平抑农资价格上涨有良方
当前正值春耕时节,稳定农资价格,保证农资供应,对搞好今年春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因此,建议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干预。
1、稳定农资价格,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农资价格上涨主要是受油、煤等原料上涨的影响,但部分不法经营者乘机提价也是造成农资价格上涨的一个因素。为确保农资市场价格稳定,建议政府出台农资价格干预措施:一是规定农资批发、零售价格的进销差率;二是规定在一个城市内销售不得二次批发;三是必要时出台最高限价加以调控,真正让利给农民。
2、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一是加强对化肥等农资价格的监测,及时准确反映农资市场价格动态。二是加强农资价格宣传,及时把农资的政府定价、指导价等情况通知到各乡镇,加强群众监督。三是加大农资打假力度,防止和减少假冒伪劣农资害农坑农现象发生。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3/2005-6-2/207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