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最高限价”为何挡不住农资涨价


农资价格是“三农”问题的风向标。去年以来,农资市场普遍呈现出货源偏紧、价格上涨的态势:化肥价格持续高价位运行,农药、农膜、种子等也纷纷“跟风”涨价。尽管有关部门出台了最高限价、淡季储备等一系列调控措施,但农资价格依然居高不下。
为何“最高限价”等措施挡不住农资价格上涨的势头?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受原材料涨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资价格上涨有其客观原因。但重要的是这种现象折射出当前“三农”领域的深层次问题:在农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整个“链条”中,农民依然处于弱势地位,成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农资市场的各项调控措施应进一步完善。
农资涨价:“亮点”之后现“难点”
2004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成为农村经济乃至宏观经济领域的最大亮点。但是,随之而来的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成为制约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的一大难点。特别是2005年春节以后,农资市场更是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
涨价波及面广。河南、山东、湖南、江西等粮食主产区的化肥价格“竞相涨价”,在青海、新疆、甘肃等比较偏远的地区,农资价格也普遍上扬。上涨幅度大。据农业部门对全国160个物价信息网点县调查,今年1、2月份与去年同期相比,各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均呈上升态势,其中部分化肥品种和农膜的价格同期上涨超过20%。涨价种类多。与去年的农资价格上涨相比,今年农资涨价几乎涉及了农业生产的各种主要生产资料,包括化肥、农药、农膜、种子、柴油等。
生产企业和经销商为何也“喊难”
农资涨价的直接受害者是农民,“粮食直补和粮价上涨带来的好处全被高价化肥吃掉了”的说法代表了许多农民的心声。而事实上,“受伤害”的不只是农民,生产厂家和农资经销商也纷纷“叫苦”。一方面,农资生产的原材料、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农资价格不确定性增多,一些生产企业不敢或不愿开足马力生产;另一方面,农资价格涨而不跌,农民“持币待购”,经销商也成为“受害者”。
业内人士分析,农资涨价有一定的客观因素。2004年以来,农资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供需结构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决定了农资价格的整体上扬。
农资价格过快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上游产品涨价。石油、天然气、煤炭是农资产品的主要原材料。一年多来,国际原油市场波动剧烈,导致化工产品普遍涨价。国际化肥市场需求旺盛,一定程度上拉升了国内价格。在国际油价频繁波动的态势下,国外一些大型化肥厂被迫停产、转产或停产,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整体趋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也是拉升农资价格的重要因素。随着粮食价格上涨和“一号文件”等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种粮面积扩大,农资需求也相应增加。
扶农政策不堪“高价农资”冲抵
高价农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去年以来采取了限价等多项措施,平抑农资价格;同时,在用电、运输、税收、淡季储备贴息等方面给予优惠。但是,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种种限价措施并没有使农资价格真正降下来。业内人士和专家分析认为,农资涨价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扶农政策制订和实施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一、打好各项扶农措施的“组合拳”,确保调控措施出实效。从短期来看,应该加强对农资生产原材料价格的控制,确保化肥生产企业所用的无烟煤等原材料最高限价落到实处;严格限制化肥出厂价格,研究和防范一些生产企业为追求利润违背国家支农政策,垄断销售市场,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加强对流通领域的价格监管,打击经销商哄抬农资价格等违规行为,保证好政策产生好效益。
二、探索创新农资直补机制,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在农资价格涨声一片的情况下,实施“化肥直补”成为许多基层和群众的心声。目前,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农民并没有享受多少实惠。在继续实施农业生产资料“产前”、“产中”补贴的同时,也可以在少数地区探索实施“直补”方式,即买多少化肥享受多少补贴。
三、从注重价格补贴转向强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从长期来看,应发挥支农资金“聚沙成塔”的作用,要将有限的资金运用到制约粮食生产能力的薄弱环节上,如加大农业科研和推广力度,做好动植物防疫,增加对农村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为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建立起稳固的屏障,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资价格 化肥 粮食 农民增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