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春耕农资市场涨价现象的反思



尿素类上市公司去年利润大多增长60%以上,中央给农民的利益就这样被夺走了

  陷阱:化肥厂家拿了政府补贴,又私下卖高价肥

  年年春耕,农资价格都会有一波上涨行情。今年也不例外。农资涨价的这种周期性规律,简直可以称为农资市场的“春耕涨价”现象,值得反思。

  在关注农资的周期性涨价现象时,有一对矛盾十分独特:尿素类上市公司去年获得了超常业绩。已公布的2004年年报或有关业绩预增公告显示,尿素类上市公司基本上实现了60%或以上的净利润增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去年从春耕开始,农民一直在喊农资价格特别是化肥价格增长过快,剥夺了中央给种粮农民的实际利益。

  这一增一减、一升一降的背后,其实大有深意。

  让企业承担宏观调控的“职能”,从来都会引起争议。事实上,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几乎是企业的天性。面对农资市场旺盛的需求,农资企业首先想到的是赚取更多的钱;至于对限价销售的“行政要求”,企业的对策有两个:一是最大限度地索要政府补贴,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限价销售量”。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化肥厂绕开限价政策,与中间商地下交易,赚取市场利润。拿了政府补贴,又私下卖高价肥,这就不难理解一些化肥企业“业绩突出”了。

  担心:给农民的实惠会被农资涨价“侵吞”

  去年春耕期间,记者在安徽凤阳农村就听到了这样的民谣:“化肥涨价,农药提价,柴油没个正价,上级发的种粮补贴,又被变着法儿撸回去!”

  今年春耕期间,记者在山东、河北追踪采访发现,根据农民、商家和生产厂家的实际买卖价格,尿素等出厂价竟比去年商家卖给农民的零售价还高。

  每当粮价上涨,农资价格总是及时跟进,并受中间环节哄抬造成过快增长,进而抵消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增收部分,从而引起农民不满、政府不安。

  由于中央将“三农”提到“重中之重”的历史高度,去年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双双走出低谷。人们担心:减免税和粮食直补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会被过度的农资涨价变相“侵吞”。

  症结:市场环境里的“行政限价”怪圈

  多年来,国家一直对化肥市场实行“限价管制”。不少农民困惑的是:肥价为什么仍然像“见风就长的豌豆苗,一个劲地往上蹿”?

  冷静分析近几年的农资价格,人们可以感受到强大的市场压力,即能源原材料涨价和运力紧张拉升肥价。同时,两个中央一号文件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引发对农资的新一轮“强势需求”。

  按照市场规律,农民完全可以用粮食等农产品的相应涨价,将农资涨价负担转嫁出去。但事实上,由于粮食价格上涨有拉动物价总水平上升的特殊作用,国家出于宏观调控和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会控制粮价过快增长,从而保持粮价的相对稳定。

  原料——化肥生产——粮食生产——粮食价格,这本是一个完整的市场链,现在却成了怪圈:原料市场已经放开价格,中间仍采取“限价政策”,国内粮价的特殊性决定其仍然是“准市场价”。在同一生产链中市场和价格的“不统一”,必然伴有剧烈的“摩擦”。特别是在绝大多数产品都完全放开价格的市场环境里,这种“摩擦声”就显得更大,常常令政府的“行政限价”政策难以到位。

  拷问:政府不当干预和企业不当获利

  针对农资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一些农业专家说,由于粮食等基础农产品是需求弹性很低的必需品,价格反应灵敏,其上游产品农资价格变动也就有了更大的空间,政府“不作为”和“不当作为”同样不可取。

  显然,政府应避免不当干预。有关专家指出,宏观调控关键是“宏观”,企业是市场的微观主体,对企业生产和产品价格的干预,常常会带来另外一些更复杂的难题。比如企业对政府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的“寻租”行为。

  专家们有一个共识:从长远看,最重要的就是让农资市场充分市场化,避免政府的不当干预和企业的不当获利。作为并不具备天然垄断性的行业,只有充分市场化,造就充分竞争的外部环境,资源配置才会更加有效,也才能更好地实现供求均衡。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化肥 尿素 农资价格 粮食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