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卫报》报道称,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农户苏曼特?库尔马所种的稻米每公顷单产高达22.4吨(约合每亩2986斤),超过了袁隆平创出的每公顷19.4吨的世界纪录(详见南方农村报2月23日10版报道)。近日,这个消息在中国迅速掀起了波澜,质疑声一片。2月20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回应称:“百分之一百二的假家伙,吹牛皮”。虽然双方在水稻的亩产上产生了分歧,但是对于造就高产的技术――SRI(水稻强化栽培体系),却一致认同其对提高水稻产量有帮助。
采用SRI技术能增产多少?
何为SRI?英文全称SystemofRiceIntensification,即水稻强化栽培体系(或水稻根系强壮栽培体系),是20世纪80年代由HenrideLaulanie在马达加斯加提出的一种新栽培方法。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介绍,SRI奉行理念“少即是多”,在种植上通过减少一半水稻用种量,小苗移栽和25厘米格子方单株插秧,保持土壤干湿适度和精细锄草实现高产。
2001年,袁隆平将此技术引进中国,经四川省、云南省、重庆省、浙江省、贵州省、上海市等多地实验研究,初步形成了结论:稻谷产量比传统高产栽培“在很低产的地方能增产10%-15%,在高产地区不可能”。
四川走在SRI技术推广的前列,眉山市悦兴镇莲墩村村民牟华明在接受采访介绍,在目前水肥条件之下,亩产800公斤已经成为使用SRI技术的产量极限,“再多,倒伏的可能性就会加大,纹枯病发生的可能性也会提高。”
袁隆平称,应用SRI成功的关键要做好增加分蘖和强壮根系两大工作。另一个技术关键在于稻田不连续建立水层,SRI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水稻并非水生植物,虽能在淹水条件下生存,但难以茁壮。在分蘖和长叶期,土壤仅需保持湿润,在生殖生长阶段则要建立1-2厘米薄水层,这不仅能使更多氧气进入土壤而达到根部,促进植物生长,而且在土壤水分不饱和时,稻根就需深扎以寻求水分。
理念好推广却陷入瓶颈
南方农村报记者从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粮食处获悉,农业部从2005年起,在全国12个重点省市组织实施“超级稻示范推广”项目,提出的主推技术中,第一项就是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浙江省农业厅农作物管理局推广研究员毛国娟称,从2002年开始组织全省开展SRI研究示范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可达到“增产产量、减少成本、环境友好”的特点。但在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很强的模糊性,很多示范农民反应,“产量差不多”、“效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化肥、农药的用量和以前差不多”等。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常规稻研究室主任周少川介绍,SRI技术和常规水稻种植比,“差距在重施肥和精准上”,SRI技术适合用在对农业高度重视的地区,与现在农业生产普遍粗放管理不相吻合,整体比常规种植技术更精细。但近几年水稻价格不高,精耕细作动力不足,推广起来很难。
广东省恩平市牛江镇冯振强有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现在种植面积在100亩以上,他表示自己并不看好水稻根系强化栽培体系,“在广东种植水稻比较密,一般亩种植在2万多株,如果按照25厘米×25厘米的规模,那一亩地才种植1万株左右,差了一倍。”SRI技术对肥料的要求很高,必须是全程施用有机肥。“虽然施用有机肥可以增加产量,但是需要完全或大量施用有机肥,大面积应用将难以实施。而且,有机肥多了,病虫害发生也随之增加,也就更加耗工误时。”冯振强说。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栽培室主任黄庆表示,SRI技术理念好,但在实际推广中并不适合在广东地区使用。“作为一种特殊的精耕细作方式,对于那些几乎谈不上什么农业技术的低亩产地区,确实能增产很多,但对中国这样有精耕细作传统的高亩产地区,效果就很有限了。”水稻根系强化栽培体系的特点在于单本稀植,在广东省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进行稀植,农民认为是对土地的浪费和不合理使用,而且单本种植虽然可以节省一定量的种子,但是实际中并不复合农民的种植心理和种植习惯。同时,黄庆表示,即便运用了水稻稀植,1平方米16株,由于一年两季,生产周期较短,很难达到增产的效果。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栽培科学系教授唐湘如称,SRI技术引进十几年,但是在中国推行的并不好,“劳动力不足是主要原因”,这种技术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和时间,但是在农村空壳化严重,劳动力紧张,“这项技术能增产,但是增产幅度不大,农民没有加大劳动投入的积极性。”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3-05/21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