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国际农业新闻

那个朴素的承诺背后


王寒菊

□采访人黄志坚

王寒菊曾在河北省邯郸农业

高等专科学校求学,专业为农学,1996年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曲周县农牧局,主管负责类似于行政管理的工作,但她一直希望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传授给农民。2003年,她辗转来到县土肥站,圆了一直以来要成为一名农技员的梦想。

下地察看苗情,进村培训农民,她享受着为大家带去科技知识、实现增产增收的过程。在2005年冬季的科技培训中,白寨乡王村偶然成为了她农技员生涯中浓厚的一笔。

王村跟曲周县大部分的粮食生产村不一样,主要种植

露地蔬菜。王寒菊在培训过程中给农民建议:既然是种植与小麦玉米不一样的附加值相对高的蔬菜,那么建立温室大棚,供应反季节蔬菜,增产增收效果才会更明显,而且建棚的成本很低。最大限度地扩大效益,这是很正常的经营思路,也很容易让人接受,但培训的农民却响应寥寥。

究其原因,不是农民舍不得花这个钱,而是因为他们缺乏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根本就不敢。在为农增收的美好愿景前却出现了拦路虎,这让王寒菊始料未及。王寒菊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个拦路虎赶走,让当地农民通过已有的技术,将蔬菜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于是,他向农民承诺:你们建大棚,我负责技术指导。

一句朴素的话,一个郑重的承诺。2006年10月,王村五个温室大棚建成,在王寒菊的建议下,第一批栽植了嫁接黄瓜,主供早春市场。此后,每个星期王寒菊都会到王村察看苗情,向村民介绍生长情况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2007年春季,黄瓜反季节上市,价格高企,收入十分可观,农民喜不自禁,于是开春后在村里又陆续建立了10多个冷棚。为了保证技术的落实,王寒菊一周一次的指导频率很多时候变为一周二三次。2007年7月,第一批五个温室大棚的黄瓜收获完毕,每个大棚仅0.7亩的面积收入高达2.5万元,除去建棚成本1万元和农资投入,每个棚净收入超过1万

元。

农民赚钱了,然而王寒菊的农化技术服务却并没有

停下脚步。王寒菊说,大棚里还可以种西红柿、茄子,每次遇到的情况又不一样,农民必须切实地掌握生产技术,她才能真正放心。正是因为这样的使命感,王寒菊在王村一呆就是三年,无论酷暑还是严冬,村民们知道王老师每周都会来,棚菜种得也越发踏实。三年后王寒菊觉得大家已经完全上手了,才停了一周一次的农化指导。这时,王村的棚菜面积已经发展到了1000亩。为了感谢王寒菊这几年来的付出,王村的村支书王运河给她送了一幅锦旗:送科技,解难题;兴产业,建基地。落款为“王村设施蔬菜基地”。同时,邯郸电视台也对王寒菊送科技下乡、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进行了专题报道。

学无止境,工作后的王寒菊不仅会经常上网查资料学习,而且订了10多种农业科技报刊作为自己知识的来源。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她也会向杜邦公司的技术员和市农业局技术站的专家请教。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她也乐于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曾先后向《中国果菜》等全国、省级刊物发表文章达30余篇。

当谈及王寒菊今后的打算时,她说:“农化服务我会一直做下去,我自己就是喜欢农业技术,也热爱传播技术。”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大棚 蔬菜 温室 黄瓜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