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化化肥高级顾问、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曹一平
农技人员在一些地区调查时发现,在蔬菜、青玉米、菠萝及其他经济作物地块,植株根部土面上明显残存着灰白色粉渣。一打听才知道是施用了一种磷肥名为“普钙”的残渣。为什么会留下那么多残渣?不是说普钙是水溶性磷肥吗!那留在地表的物质又是什么?到底普钙怎样施用才不会留下大量残渣?这样子是不是造成了浪费又影响作物生长?
由于不了解普钙而误用并导致肥料浪费现象时有发生。
残渣物是什么?
冠名为水溶性磷肥的普钙,属于低浓度磷肥品种。它的成分并非单一的水溶性磷酸盐,而是一类混合物。其中主成分即磷酸二氢钙,能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利用,是速效性磷肥。但是有效磷含量不高,折P2O5为14%~18%,除了水溶性磷以外,普钙含有40%~50%的不溶于水的硫酸钙(俗名石膏),还含2%~4%的硫酸镁和硫酸铁铝等各种非水溶性的硫酸盐。由此可见,冠名为水溶性磷肥的普钙,实际它的大部分成分是硫、钙等中量营养元素,这大部分是属于非水溶性的成分。当将大量普钙施于土表时,其中少量水溶性磷在灌溉或雨淋中
溶解并向土壤中迁移,大部分非水溶性石膏等物质,成为残渣而滞留在农田地表。
所以,这些残渣中都是一些作物生长所必需的中微量营养元素。长期在农田地表遭风化雨淋还成为污染现象是不合理的,可是在蔬菜、水果、菠萝及多经济作物地块上,随着连年高产,作物带走了大量钙、硫等中微量营养元素,而人们对生产中的施肥只强调氮磷钾的补充,往往忽视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平衡补充,实际上普钙正是承担此任务的好肥源。可为什么形成这种矛盾?那就是农业科技普及做得不够,很多一线生产者对于普钙的使用方法上有误区。
全面了解性质,掌握科学施用原则
从外观与物化性质看,普钙是灰白色粉状或粒状,常因含有少量游离酸而呈酸性,并稍带酸的气味,对包装袋有腐蚀性。游离酸的存在还会使肥料易吸湿结块,严重吸湿会引起肥料中发生化学变化,导致一些水溶性的磷酸一钙转变为难溶性的磷酸铁、磷酸铝,而降低了有效磷的含量,所以称为过磷酸钙的退化作用。该作用主要发生在肥料施用前的贮存过程中,为此在贮运过程中应当严格防潮,贮存时间也不宜过长。
从施入土壤中的表现看普钙的农化性质:水溶性普钙在土壤中很不稳定,易受各种条件的影响发生转化作用而被固定起来,成为非水溶性磷酸盐后降低肥效。这种不好的固定作用既可在石灰性土壤也可在酸性土壤发生,这就是造成磷肥利用率(一般只有10%~25%)不高的主要原因。由于肥料中的磷酸一钙易被土壤固定,所以普钙在土壤中的行为具有易遭固定而移动性很小、难以迁移的特征。普钙及其他磷肥的这一共同特点,恰恰与氮肥的性质相反。由此决定了农田科学施肥中,对于普钙的施用位置要特别讲究。掌握的原则是:既要减少肥料与土壤的接触,避免水溶性磷酸盐被固定;又要尽量将磷肥施于根系密集的土层,为增加普钙与根系的接触而有利于吸收。这就提出了普钙施肥要相对集中施用(如沟施和穴施)、将基肥与种肥要分层施用、施追肥不要施在表面而必须施到相应深度的技术原则。农业生产经验证明了过磷酸钙集中施用是最经济有效的施肥方法,如果撒施利用率只有13%,而塞秧根为38%,蘸秧根可达48%。所以,集中施用磷肥能明显提高磷肥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将普钙制成颗粒能减少磷肥与土壤的接触面,从而减少土壤对有效磷的吸附和固定。实际上,制成颗粒施用与集中施用有相同的意义。颗粒磷肥的粒径不宜过大,一般以2~3毫米为宜。尤其土壤固磷能力强的,颗粒磷肥的效果更明显。同时,制成颗粒还便于机械化施肥。
从作物磷素营养特点看,普通过磷酸钙的施用时期即要作基肥、种肥又可作追肥施用。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2/2013-01-22/301318.html